在3月7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上,广州正在推进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粤大地发生巨变,但也客观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实施“百千万工程”无疑是一把关键的解题钥匙。
对于广州来说,同样如此。随着珠三角地区奇迹般的腾飞,广州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作为为全省全国挑大梁的经济大市,“北上广”一线城市名声在外,让许多人对广州的印象都是繁华都市、焕新老城。但其实,广州还有着广袤的乡村地区和市郊城镇,北部山区的水碧山青,东部中心的连片产业,开放南沙的向海而生,与都市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风貌可谓各有其美。
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再造一个新广州”的空间优势,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自然成为广州增加经济纵深的战略之举。与此同时,对于存量土地,广州同样使出“融”字决,让城中村与老城更加有机融合,提出打好城中村改造攻坚战,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由形到神、由表及里、由内到外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设绿美广州,让人们更好享受“活力湾区、新彩广州”。
·再聚焦·
强区促镇带村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
“头号工程”,重若千钧。
全市11个区、177个镇(街)、2822个行政村(社区),都在这盘“大棋”中。可见,这个来头不小的“头号工程”,既不是泛泛的日常工作,也绝非纯粹的“三农”工作,而是广州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然而,对于资源优势、发展速度不尽相同的地区,如何有的放矢,考验着广州的定力和智慧。
一区一策,走特色路,广州谋划各区差异化品质化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榜单都把目光投向了区级、县级节点,各区则力争把自身“锻造”得更有特色,更有实力——
经济大区,锚定创新。在工信部赛迪创新百强区中,天河区连续3年排名全国前三。
工业大区,向实走深。黄埔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国开发区首位、规上工业总产值排名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二。
开放之城,面向世界。南沙区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9个(累计270个)。
联城带村,街镇担当,广州一手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服务生产生活。
在南沙区黄阁镇,自助政务服务纵向延伸,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政务服务新体验。随着全市所有镇街基本实现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全覆盖,群众办事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在花都花东镇,依托毗邻白云国际机场的优势,汇聚了玉湖冷链、京东物流、GAMECO等一批重点项目,这个近郊镇从“郊区大镇”到“经济强镇”,如同一个缩影,让我们看见越来越多专业小镇、特色小镇在广州拔节生长。
高质量发展能到什么高度,关键看“村”的短板补到什么程度。
广州从细处着眼,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有质感: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培育预制菜加工收入超亿元企业2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粤字号”农业品牌总量全省第一。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已建成7条精品示范带,稳步推进新建7条示范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市94%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198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从化区完成1028栋农房外立面改造美化。
于广州而言,以“百千万工程”撬动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千钧之力,推动广州加快迈向共同富裕。
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春阳台藏书楼
·再发力·
大抓产业、项目为王,
推动各项工作走在最前列
在建章立制构建好“百千万工程”的四梁八柱之后,进入加力提速之年的“百千万工程”,要如何突破?
我们不妨来盘点广州“百千万工程”2024年工作安排的关键词。其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项目,出现了12次;一个是产业,出现了9次。这两个关键词,也印证了不久前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大会“百千万工程”研讨活动的主题——大抓产业发展,坚持项目为王。
当前,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进入加力提速之年,重点在任务进度、产业支撑、项目建设、城乡建设、改革创新、支撑保障六个方面加力提速,推动各项工作走在最前列。
签约15个项目、总投资额超600亿元……在“百千万工程”2024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现场签约仪式上,与会代表和嘉宾带着项目、带着合作而来,以实际行动关心广州、支持广州、投资广州,签约的项目中绝大部分是产业项目。例如,投资200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等。
多方保障、汇聚各方力量,方能推动“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
如何为“百千万工程”项目注入“金融活水”?今年,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与农行广州分行将进行战略合作,广州11个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与农行广州分行对应服务的一级支行分别签约。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广州分行行长李大龙表示,未来三年,对市“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将给予超3000亿元的信贷支持。农行广州分行将在服务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与典型打造上当好示范。
以水之力,广州水投集团紧扣省、市“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将供水、排水、净水服务延伸至镇街村一级,赋能“百千万工程”。在广州北部的花都区、白云区以及白云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随着新农业、新经济、新产业密集布局,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由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联合建设的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历经5年工期,即将在2024年全线竣工,为新兴区域解决“水”问题。
精明增长,求新求变,从去年开始,广州大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今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是推进新模式的四大片区——广州新中轴(海珠)、广州火车站、罗冲围、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实现首期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年初,国家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首笔“花落”广州罗冲围片区潭村改造项目,标志着“依法征收、净地出让”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在广州全面落地,而专项借款也精准有效地破解了城中村改造资金难的问题,让广州得以满弓劲发攻坚城中村改造。
从区、镇、街齐发力,到聚焦到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社会汇聚起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这股力量也将推进“百千万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经济纵深广阔的新广州。
·案例聚焦·
黄埔“百千万工程”如何进阶?
将“关键变量”变成“最大增量”!
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广州黄埔一批乡村文化礼堂拉开建设序幕,将“沾泥土”“接地气”的文化活动送达“家门口”,唤起亲切的乡愁感。
一个个“热辣滚烫”的重点项目,一条条落在实处的有力举措,一项项温暖人心的便民服务,正擂响“百千万工程”战鼓。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也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关键一招。
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黄埔“百千万工程”如何提级进阶?从紧锣密鼓的安排部署来看,有三个“关键变量”,可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黄埔区“百千万工程”乡村文化礼堂示范建设启动仪式
第一个关键变量,产业。
新春后,全市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火热开工,以占全市近1/3的开工项目数量,全面打响广州新一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当头炮”。
推动产业大发展,彰显出黄埔“头号工程”的“头号速度”“头号力度”,也成为“百千万工程”强而有力的支撑。
奔跑在建设的“春天里”,黄埔已立下目标——全年实现400个项目签约落户、180个项目开工筹建、120个项目竣工投试产。
以“经济大区真正挑起大梁”之姿,以黄埔经济之“进”助全市经济之“进”。当前,黄埔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奋勇争先,在塑造战略性产业集群上竞标争先,为全市、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个关键变量,城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如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集结优势资源,推进“院士下乡、产业进村”,把高科技产业链“嵌”进镇街村社去,将“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效。
年初,黄埔创新学院揭牌、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核心园开工,成为黄埔最新的科技“引擎”,获得项目“落子”的黄埔迳下村,由此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紧密相连,成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
从“种稻米”到“种科技”,黄埔的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科技人员带着新技术、新理念奔赴而来,融入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从而“拼”出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第三个关键变量,绿美。
漫步南岗河,水波悠悠,绿草如茵,“幸福河湖”的幸福感扑面而来;登上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条绿色珠链串联山水景观、人文村庄,吸引无数游客乐游山林;走进口袋公园,小而美、精而幽,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同时也彰显城市的风貌。
2023年,黄埔新建成40个口袋公园、社区公园,新增城市绿地1025亩,完成森林质量提升超1.4万亩,以“绿美”为笔,擦亮城乡诗意栖居的最美底色。
聚焦“百千万工程”,黄埔以“园中有城、城中有园、推窗见林、出门入园”为目标,构建山水林田湖城一体的生态基础。
处处有公园、处处是美景,人们能在黄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更美好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坐标,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锚定打造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双标杆区,将“关键变量”变为“最大增量”,积跬步、至千里,必将迈向“百千万工程”更好的未来!
从化区鳌头高平村元塘社
·代表建言·
做好土特产“文章”
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重点关注的领域。
作为一名返乡的“新农人”, 沈燕芬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在推动农业和乡村的发展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她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效盘活了近2000亩农村闲置田地/低效利用土地,带动了4条村庄村民年度增收超120万元,协助广州多个县区完成撂荒地开荒复耕面积超1000亩。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本地的土特产资源,提高丝苗米的附加值,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自产自销模式逐步发展本土丝苗米特色品牌。
乡村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新农人’是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活力。”沈燕芬认为,“新农人”群体越来越庞大,但配套政策仍然需完善。她建议,完善“新农人”激励机制,包括晋升机制、激励机制等,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创业就业。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沈燕芬建议,推进“百千万工程”,立足县、村、镇的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 同时,做实“土”文章,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向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开发乡土特色产品,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申卉、叶作林、何瑞琪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吴子良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乐怡、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