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不断改进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发挥了激励作用,但也存在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上报材料多少来评判工作好坏”“要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的总量和频次,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着力完善考核办法,推动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看“潜绩”转变,把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3月26日《人民日报》)
只有树立实干实绩导向,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方能切实去繁减负,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放开基层干事创业手脚。
“减”字当头,为考核指标“瘦身”。从严控考核总量和频次,到防止重复扎堆、层层加码,“减量”的目的是提质和赋能。在这方面,不少地方的基层组织部门已展开创新实践,值得借鉴推广。归纳起来,加强考核的总量控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推进“一考多用”,破解考核结果运用不充分的问题,防止多头考核、重复考核。二是推进“多考合一”,厘清多部门职责边界,理顺条块关系,优化各项检查考核,防止“材料考核”和“搭便车考核”,有效减少考核频次。
“常”字用功,让考核评价见长效实效。要保持基层减负的恒力,没有长效机制保障是不行的。只有聚焦基层治理的深层次问题,在科学考核评价、规范问责制度、加大激励关怀、完善权责对等的基层治理体系上做文章,才能持之以恒地推进基层减负。譬如,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健全“上下贯通、左右兼顾”的考核评价信息数据收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推动多部门信息融合运用,让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正、精准高效。又如,构建更科学的考核体制机制,通过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突击检查、上下联动,多多查实绩、看实效。
“效”字为先,让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有什么样的考核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基层作为。为基层去繁减负,“靶心”在激发干事动能、激活发展潜能上。所以,既要给基层干部“递梯子”,又要给基层干部“压担子”,既看显绩又看潜绩,防止基层工作在考核中“打转”“空耗”。譬如,有效打破干部能上壁垒,畅通能下渠道,把基层一线建设成识别、培养优秀干部的平台,更好推动和激励干部挺膺担当。当考评“准星”对准“靶心”,就能对激发担当作为、提升干事本领形成推力。
松绑减负效果如何,关键要看基层是否有感。唯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对标对表中央要求,从自身做起、对基层负责,精准施策、务求实效,方能真减负、减真负,有效破解基层“考核焦虑症”,最大限度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