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今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次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日前,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报告(2024年)》,全面地展示了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广州经验。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保护很重要。但究竟有多重要?一个数据可以言明:据统计,全球有超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生物多样性虽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可以托举起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底盘。再具体而言,我们目之所及的花草树木、鸟飞鱼潜,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可见,生物多样性既关乎生存发展,也承载美好生活向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广州是超大城市,大城当有大担当。它是中国超大城市中少有的兼备多种地形地貌的城市,山、水、林、田、湖、海一应俱全;处于全球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纬度地带,是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从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到“鸟的天堂”海珠湿地,再到广州“市肺”白云山,广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其自然天成的先天条件,更有后天的保护。据统计,广州目前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个,面积约11万公顷,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下一步,如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超大城市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
让规划设计开道。生物多样性保护,说到底要平衡好关系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就需要有一套前瞻的、系统的规划设计来引导保护工作。广州利用山、水、林、田、湖、海的自然生态优势,接续“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自然历史文化基础,以北部山脉打造“城央生态公园”,以城市河涌形成连通珠江水系的生态廊道,构建出“新青山、新六脉”的城市山水格局。古人云:“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自然有其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辅之以人工设计的“巧思”,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加强科技硬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项系统工程,从重要物种保护、就地保护到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护,环节门类不同,难点堵点也不相同。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科技是硬支撑。比如,中国科学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科学手段推动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的实施;广州攻关了濒危物种报春苣苔的繁殖技术,顺利实现了濒危物种的拯救与回归。生物多样性保护有N种方式,但无论如何,科技都无法缺位。
讲究“润物细无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非一个机构、一个组织的事情,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所有人的责任。不断加强科普宣传引导,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调动形成“大多数”的力量。如引入社会投资完善生物保护基地,依托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社区等载体开展生态科普教育,都是可行之策。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千秋大计。“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不仅是呼吁,更应化为行动。只有当个体、群体都加入其中,才能交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质答卷”。
(广州日报评论员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