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医疗都不错,也在退休金承受范围内,这几个月过得安乐多了!”近日,住进广州荔湾区中南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陈伯分享道。87岁高龄的陈伯家住白云,摔伤过腿、行动不便,又患有颈动脉血管闭塞,经常会觉得头晕胸闷。一个人独自生活了20年后,陈伯发现生活实在是没办法自理,又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就在几个月前申请了中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床位,住了进来。
然而,腿脚不好、听力差、高血压、动脉血管闭塞……大大小小的毛病,陈伯身上有十余处。如何才能让像陈伯一样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家安心?记者了解到,去年7月以来,广州市荔湾区民政局、卫生健康局联合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组建运作“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荔湾区医养联合体”,由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联合荔湾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6家优质养老服务机构、2家智慧养老企业,在慢病管理服务、“双向转诊、就诊绿色通道”、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四床”联动,以及中医康养服务融合、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融合六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社区长者,尤其是选择机构养老的长者提供稳稳的“医靠”。
广州市润博养老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该医养联合体的一员,其承接了中南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也将这一合作带到了该中心。公司工作人员廖智鲜作为中心院长,向记者分享了该医养联合体成立后的带来的变化。“第一个是双向转诊,打通了社区老人尤其是72名在住老人的住院绿色通道,前阵子陈伯发高烧、呼吸不畅,就以最快的速度转诊去了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第二个是,医院优质医疗团队以一月一次的频率,来我们这里带教、巡诊、开讲座,指导我们工作人员护理长者的知识、技巧,如出院后康复护理、急救知识技巧等,遇到不懂的,我们还可以通过交流群随时向各科室医生请教。老人家有不舒服可以在医生巡诊时咨询,医生能直接开方,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去取药。”廖智鲜说,中心有几位基础性疾病较多的长者,还有大医院的医护团队进行持续的病情跟踪。
花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加入到该医养联合体中,主要服务花地街辖区居民,与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的距离仅有800多米。“我们两个是周边的居民就医时最常去的‘大小点’,本身就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花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余礼诗说。此前,碰上患者需要往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转诊的情况,余礼诗和同事们会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的医生,询问床位空缺情况、对接转诊事宜,但成为“盟友”、搭建合作平台后,花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们无须动用私人关系,直接就能联系对接上医院18个专科的医疗团队。“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对居民来说也意味着服务水平的提升。”余礼诗说,除了就诊绿色通道外,中心没有MR、彩超等大型检查设备,是一个短板,但患者可通过该医养联合体的绿色通道预约省中医院芳村分院的检查项目;患者从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出院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院后康复治疗,也能衔接得更好;双方联合举行专家义诊、健康科普的频次大大提高,医疗人员的交流、两家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也更加频繁,对提升社卫的医疗水平也有很大益处。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是荔湾区芳村片区为数不多的大型三甲医院,是片区内重要的医疗资源。该院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联合体的初衷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结合荔湾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整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以及智慧养老企业的资源,打造一个‘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医院’全链条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质量,特别是发挥中医药在康养中的独特优势。”
据了解,自项目启动以来,在双向转诊方面,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建立了绿色通道,确保危急病人能够及时转诊,同时也能将病情稳定的长者转回社区或养老机构进行后续管理;在慢病管理方面,该院的慢病专家已纳入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规范的慢病管理服务,并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展健康科普、义诊和巡诊活动,推广中医药特色服务,如名医食疗药方药膳等,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养生、“治未病”;在人才培养方面,则建立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在医养联合体内进行巡讲、坐诊和义诊,并通过带教、跟师学徒等方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的医疗水平。
目前,该医养联合体的吸引力正不断加大,陆续有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养老机构有意向或正在加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