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领域奋斗筑梦的湾区青年,会在广州南沙激起出什么不一样的火花?5月22日下午,由南沙区委宣传部举办的“南沙新声进学校”(广州外国语学校专场)宣讲会活动在广州外国语学校顺利举行。
从科研创新到教育传承,从乡村振兴到基层实践,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南沙新声”百姓宣讲员化身“梦想导师”,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研发的新材料、世界顶级的“梦想号”科考船、未来城市的科幻图景等一系列精彩故事,搬进了广外课堂,为广外师生生动展示南沙高质量发展进程。现场掌声如潮,不少广外同学直呼:“原来南沙这么牛!”
“母校虽小,却以豪气与担当,为新中国架起通向世界的语言桥梁!”广州外国语学校郝琳琳老师,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讲述者,将广外的辉煌历史娓娓道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事业亟待破局,外语人才缺口巨大。1963年,广州外国语学校成为全国首批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而今的广州外国语学校立足南沙,以优异办学成果跻身广州教育前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当“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故事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助理工程师张发涛激情讲述时,现场的气氛瞬间被点燃。“不建则已,要建就建最好的!”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张发涛讲述了“梦想”号设计与建造的故事。今年2月,他还代表南沙和广州参加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的“2025高质量发展主题宣讲”,面向世界讲好南沙故事、传播湾区声音。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先进材料博士生袁世杰,拿着一块纳米材料,带着满满的自信和骄傲登上了宣讲台,讲述归国教授高平团队研发纳米薄膜的故事,这一项震惊国际材料学界的科研成果,在南沙催生出无人机氢燃料电池等一批批先进产业。“我们不做跟随者,要当开路人。”正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所言,科技创新的薪火在港科广这片热土上传递,辐射南沙、广州,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袁世杰刚刚获得了德国国际跨界创新大赛中国区一等奖,即将代表中国区参加全球总决赛,站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科研青年新风采。
中科智城国际合作总裁朱奕璇关于技术成果的分享,如同一幅未来城市的画卷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在物联网领域,研发全国第一根智慧灯杆,在南沙落地应用;在车路云领域,与小马智行共同打造明珠湾车路协同项目,领先实现全空间基础设施共享互通;在应急安全领域,与公安局共同打造的“最小应急单元”,用信息化为广州居民安全铸造防线。2024年,在荷兰海牙的欧盟大会上,朱奕璇作为中国代表展示了中国智慧城市成果,获得来自100多个国家代表的肯定与赞叹。
“让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真正‘乐业南沙、乐创南沙’。”香港青年黄梓威目前任职于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南沙区税务局,他现场分享了在南沙成功搭建港澳居民税惠快享“规则转换桥”的故事。只要港澳居民登录系统,输入个人基本信息、现有的申报数据,就能自动计算减免税额,大幅提升了港澳居民个税退税效率。南沙税务团队还深入开展税收政策宣传,全方面解决湾区企业和港澳人士在创业发展中遇到的税务难题,真正让港澳人士享受到南沙政策红利。
来自南沙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的郑李飞,分享了服务企业的故事。他们如同城市发展的“幕后英雄”,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协调资源配置,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帮助南沙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因为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专门提到:“南沙区政府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是推动制造业拥抱数字化的催化剂。”
芦湾村创业青年庄志锋,带着他的“幸福咖啡馆”故事来到了宣讲会现场。“在家门口就能‘叹啡’,梗系正啦!”2024年8月,庄志锋以“农村合伙人”的身份,利用村里的一处闲置小棚屋,成功孵化了“幸福咖啡馆”品牌,获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如今,团队已成功吸引了澳归青年到村创办阡陌纵横传媒,共同策划“芦湾幸福集市”,带动21名村民创业,三天内吸引6万人次到村观光消费。这些探索,让乡村发展逐步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让芦湾村成为更多创业者和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沃土。
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谢珊的分享,让同学们对未来的南沙充满了期待。“未来之城是智慧之城,是人民之城,也是绿色之城。”谢珊分享了明珠湾示范片区建设管理的观念与成果。接下来,明珠湾未来城市建设实证工作将进一步突出强化岭南水乡特色,重点发力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智慧社区运维管理、生态韧性城市公园、绿色低碳节能智慧园区等实证方向,高品质打造南沙未来核心中心区形象。
广外师生热议:“要做和他们一样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南沙区各行各业的精英带着他们的奋斗故事和行业最新动态来到学校,让学生体会到职业的多元性和社会生活的精彩。”广州外国语学校老师张雅琴认为,“南沙新声”进校园活动对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非常有意义,活动打破了学校和社会的壁垒。
“10后”的初二学生伍力航听完宣讲后激动地分享说,无论是科技人员,还是工程师,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面对困难时始终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后通过自身努力为国家付出、效力。“我对海洋探测很感兴趣,听了‘梦想号’的故事,能感受到祖国这方面科技实力非常强,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张发涛哥哥那样成为一名工程师,为国家作贡献。”
同为初二学生的戚朗嘉则从各行业从业者故事中感受到“实干精神铸就梦想蓝图”,“他们脚踏实地将知识转化为国家事业,爱国精神让我印象深刻。我也决心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通讯员:南宣、谢子亮、霍秋燕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董业衡 通讯员:南宣、谢子亮、霍秋燕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