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学期,广州全市小学课间活动时间统一延长至15分钟,各区义务教育阶段30%以上学校率先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新机制。一名五年级的同学说,操场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小伙伴们的欢笑声。
东风东路小学的同学们在课间跳绳。
此前不少家长关心,课间活动、体育课“加时加量”后,学校的课时、师资、场地等条件能否满足开展需求。新规落地逾一个月时间,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多校正探索通过精细化管理、教师“跨界”教体育等举措,保障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扩容”,推动学生从教室走向操场,从课桌奔向绿茵场。
学生自主绘制地面游戏 提前打响上课铃助“收心”
下课铃一响,海珠区客村小学的同学带着羽毛球拍、篮球向操场飞奔而去,低年级的同学则在空地上一起跳方格、玩地绘游戏、跳绳。体育老师几乎“全员出动”,在一旁看管纪律,保障安全。学校还在操场多处放置了篮球、飞盘、羽毛球拍、手球等器材,供同学们自行取用。
“15分钟里,我会下楼去运动,休息眼睛看一下远方。”客村小学的学生纷纷分享道,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上洗手间、喝水,同伴还会拉着他们下楼活动。据介绍,该校会提前2分钟打响上课铃,引导学生把握好回教室的时间,做好课前准备。
在东风东路小学锦城校区,高年级的同学在地面自主绘制图案,“太空萝卜蹲”“古诗填空”“找规律”等特色游戏火热开展。该校东风广场校区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校园里则有不少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健康卫生教育等内容的地绘游戏。据介绍,上学期,该校学生提出希望“增设游戏地绘,丰富课间活动”。因此学校在寒假就兑现承诺,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增设地绘游戏,成为课间“打卡点”。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每个课间都有不同主题活动。例如,第一节课后,学生有课间餐,这一课间主题为“元气时刻”;第三节、第四节课之间的课间,学校会播放粤语童谣;第二节、第五节课后均有眼保健操,课间主题则为“明眸护眼”;第六节、第七节课之间的课间,学校播放放松心情的音乐,主题为“心乐时光”。
在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同学们有着“3+10+2”的课间活动。15分钟里,前3分钟,学生在教室里边唱边做韵律操,进行热身。中间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或游戏,走出教室分组活动。从运动量较大的篮球、跳绳,到充满趣味的旱地冰壶,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最后的2分钟,学生开始“收心”,喝水、去洗手间、调整状态。与此同时,老师也有更多时间放松调整,准备下一节课。
据悉,此前东荟花园小学曾开展过跳绳打卡等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可利用校内的人工智能设备,自行选择时间进行打卡。课间活动时间增加后,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优化,因此有了“3+10+2”的结构化设计。此外,学校还鼓励师生一起参与到课间活动中。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师们会在同学们玩游戏时,给他们加油;学生跳绳时,老师会来摇绳子。“从同学们的眼神里能看到开心和欢乐。”东荟花园小学老师告诉记者,课间延长后,学生有更多时间放松,上课状态也比以前更好了,“学习和运动相互促进,孩子眼睛有光,在课堂里也更有精神,学习兴趣和效率都提升了不少。”
语文、数学老师跨学科教体育
依据广州市教育局要求,本学期,各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的学校比例应不少于30%。东风东路小学、客村小学、东荟花园小学均申报成为越秀、海珠、黄埔区内“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试点校。此前最受市民关注的是,课间延长、体育课增加,学校如何满足师资、课时、场地等硬性条件?记者发现,受访学校均因地制宜,结合校情进行了探索。
师资方面,不少学校正尝试让其他科任教师参与到体育课教学中,以补充教师数量。例如,客村小学结合该校此前组织“体育大课”的经验,开展“一带多”大课堂,即多个班上体育课时,仅需一名体育老师作为“总指挥”,带领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运动。其他非体育专业教师负责现场辅助与纪律维持,解决师资暂时不足的问题。
东风东路小学的同学们也迎来了特别的“体育老师”。“一开始让语文老师上体育课,我有点意外。后来,我从学校体育嘉年华活动获得启发,非专业老师上体育活动课,侧重点可以放在‘活动’上——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陪孩子们一起玩,在各种游戏中锻炼身体。”该校语文老师王洁华介绍,她注重鼓励学生参与群体性的互动游戏,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还设计了融合学科特色的体育游戏。例如,在跑步竞赛中融入语文知识竞答,这类要求“文武双全”的挑战大受学生欢迎。该校两名二年级的同学介绍,语文老师的体育课上有许多游戏器材,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去玩。
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吴海华介绍,跨学科执教老师的课堂以感统训练和游戏为主。该校组织体育科组提供视频指引和专业讲解,帮助跨学科任教的老师清晰掌握体育课的上课流程、组织方法、安全保障要点和应急处理方法,以及适合各年级的趣味体育活动设计和跨学科教学策略。
这一尝试让老师们获得了启发。“在体育课动起来后,我发现有很多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很多跨学科教学的灵感,实践效果也很好。现在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活动课,孩子们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师生感情更好了。”王洁华说。
从校本课程中抽出课时 精细化划分场地
增加体育课、课间增加5分钟,随之而来的是课时加减、场地分配的问题,受访学校均进行了不同探索。为了满足各年级体育课开展的课时需求,部分学校尝试从校本课程、学科整合课程等学校可自主调配的课时中抽出时间;部分学校则整合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等,优化出可用课时。
课间时长调整过程中,东风东路小学坚持两个“不”:不折不扣落实15分钟课间;不对师生已熟悉的校园生活日程安排进行大调整。调整后,该校上午仅延后5分钟放学,课程时长保持40分钟不变,减去下午2:30至2:40的10分钟午读,其他作息安排无大变化。
客村小学学生的中午及下午放学时间各延后了5分钟。对此几名受访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受到太多影响。据悉,该校超九成学生在校内用午餐、午休,仅有小部分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中午回家休息。校方介绍,目前尚未收到放学时间延后导致午休时间紧张的反馈。
课间15分钟,客村小学学生在操场上玩飞盘。
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过程中,场地有限是不少中心城区学校遇到的共性问题。体育是客村小学的传统特色,该校场地相对充裕,能满足多班上课需求。同一节课中,客村小学最多有六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东风东路小学则要求不超过七个班。
由于有一个校区在改扩建,东风东路小学全校学生目前安排在三个校区学习,生均运动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学校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各个校区根据体育专业和跨学科执教教师的课堂特点,进行场地划分。“例如有的场地适合进行轻运动量的游戏,有的则适合进行大规模练习。”学校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加强管理,让老师明确各场地的使用情况。
针对后续优化举措,不少受访学校介绍,试点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在有限的课时、场地、师资条件下寻找平衡。在下一学期全面铺开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前,学校期待上级部门收集本学期各试点校的成功经验,出台有关细则,指导各所中小学更好地开展课程。
计划引入智能设备 丰富课间“微运动”
对于课间活动时间延长会否影响学生上课状态这一问题,一年级学生吴同学的家长认为,锻炼和学习两者相互促进,并不冲突。因此,她十分支持增加课间活动时间、体育课数量。课时调整后,孩子在校作息时间变化不大,不会影响正常学习节奏。“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我希望孩子多运动,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塑造品质。激发身体活力有助于赋能他们在课堂的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课间活动时间增加,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调节精力,达到在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平衡。”
东荟花园小学的同学们在课间玩趣味游戏。
“体育活动是同学们的成长加油站。”东荟花园小学校长李晓宇算了一笔“账”,如今学生每天早上回校有30分钟早操和体育活动时间,加上每个课间的15分钟和体育课,即使不算上每天下午课后的活动时间,学生在校的体育运动时间已超过2个小时。
除了课间15分钟、体育课,客村小学还在放学后组织体育社团活动,游泳、篮球、羽毛球、手球、田径等社团深受学生喜爱,该校校长伍照恩也是体育老师中的一员,他欣喜道:“体质健康一直是学校的关注重点。现在课间和放学后,整个操场都是活动的学生。”
“课间15分钟新规看似只增加了5分钟,但能让学生的课间活动体验感更美好,实现‘时间足、情绪好、精神悦’的正循环。我们打造多元化活动空间,希望让孩子在校园健康成长。”吴海华介绍,东风东路小学在高年级学生为主的校区安排了艺术交流区、开放式图书馆、乐高创意墙等区域,学生在课间可以自由弹奏钢琴、参观校园艺术展、设计乐高墙图案、观测植物生长等。
接下来,客村小学、东风东路小学等校都计划引入智能设备,让AI参与进同学们的课间活动,既能帮助检测学生体质健康,又能增加趣味体验。东风东路小学还计划推动教师学习更多传统游戏,安装活动智能预警系统,通过不断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加强安全保障,吸引、鼓励学生在课间走出课室,走到操场,走向阳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欣潼、谢泽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林欣潼、谢泽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