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粤港澳大湾区的利好持续“加码”,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新一年里,如何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好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文章?记者留意到,在22日开幕的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不少政协提案持续聚焦新阶段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个议题,为整个大湾区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建言献策。
硬联通:
探索编制港口群协同高质量发展规划
内外畅通的基础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广州北部坐拥“空铁陆水”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交通资源要素密集丰富。“但与长三角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国家战略安排相比,广州北部交通枢纽群在战略定位、国际开放水平和能级等方面均亟待提升。”民盟广东省委会今年提交的《竞标争先 比学赶超 高水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枢纽》提案,被省政协选为政协大会的口头发言。
该提案认为,目前,广东省迫切需要发挥广州北部“空铁陆水”四网融合的独特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枢纽,激活开放动力,引领大湾区北部发展。为此,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从全省层面高位推动新枢纽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充分挖掘新枢纽辐射带动潜力。
港口群协同高质量发展方面,致公党广东省委会认为,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以及“湾区一港通”模式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目前存在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区域层面的港口管理机构等问题,港口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倾向。
对此,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框架下,从战略高度协调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基于现有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及“湾区一港通”模式,探索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协同高质量发展规划》。同时,健全完善大湾区港口群政企协调合作和监督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融合发展。
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方面,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广东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首席会长霍启山关注的是如何优化大湾区机场互联互通网络。“考虑到湾区各个机场的地理位置较偏远,希望能完善交通网络。”他指出,例如往来香港与位居全国之首的广州白云机场,目前并无直通车可到达,最快也要以高铁及搭配其他交通运输;其他干线及支线机场则更加位置偏远,湾区机场之间的便利度确实有待加强。
“此外是疫情防控转段后,香港与内地人民往来络绎不绝、往来频繁,希望能够延迟通关时间,开放更多24小时通关口岸,满足大家的实际需求。”霍启山说。
软联通: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院士港
如果说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大湾区的骨骼与框架,那么聚焦人才、金融等规则衔接、要素流动为主要表现的“软联通”,则是大湾区的活力和底色。
在加强“软件”联通上,今年民建广东省委会带来了《关于推进粤港澳公共服务领域深度融合提升相互衔接水平的建议》。民建广东省委会认为,当前港澳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的跨境可携性仍有待提高,药品与医疗器械认证、专业人才跨境执业等方面的标准对接和资格互认需进一步扩大,出入境电子化水平有待提高。
因此,民建广东省委会提出,应以兼容差异、同等待遇、允许累积为原则,推动大湾区社保跨境携带。同时,加快推进医药监管、行业规范、职业资格认定等规则衔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探索和加快通关便利化,加速港澳身份证件电子化。
对于金融要素的流通,广东省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万基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东则提出,当下应深化大湾区的金融创新,依托香港建设亚洲时区国际中央证券存管机构,推动内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港交所上市交易,探索在广州建设大宗商品现货人民币定价交易结算中心,以构建大湾区数据生态为抓手来解决中小型跨境电商融资难题,推动大湾区券商获取开展跨境衍生品业务资质。
对于大宗商品现货人民币定价交易结算中心在广州的建设,陈伟东认为,为进一步推进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应由广东省内国资部门牵头,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发起设立广州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结算中心。
“该中心可以采用公司化管理模式,重点开展天然橡胶、塑料等能化产品及铜、铝等有色金属产品的场外交易、跨境及保税交易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与结算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做出贡献。”陈伟东进一步诠释,广州结算中心可以解决大宗商品行业下游制造商和经销商在原料采购上面临的资金融通、价格管理、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的需求,逐步提升广东的产业带动能力、增强资源聚集能力、补足转型升级能力以及强化创新发展能力,同时还可以结算中心为依托与大宗商品的上游供应商或大型贸易商签署大宗商品的折价回购或购买协议,当客户出现弃货时,由上游供应商或大型贸易商以约定的折扣价格回购或购买,从而解决商品处置渠道和流动性问题。
对于人才这一第一资源的流动,广东省政协常委、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伶俐则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院士港。
“具体而言,是建议广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开展院地合作,双方深化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在更高水平上强化院地科技合作新内涵。”陈伶俐表示,打造世界一流、湾区首创的院士港,可利用大湾区开放的经济结构、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和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等优势,设立海内外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协同推进国际院士港优化布局。同时,积极发挥大湾区各科研平台优势,外引内扩,多渠道链接华裔科学家、华裔院士、外籍院士及国内院士、专家等资源,定期互办座谈会、高峰论坛、圆桌会议等,为大湾区建设国际院士港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心联通:
持续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
民生融合是建设大湾区宜居宜游宜业优质生活圈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民心相融实现“心联通”的基础。
以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为例,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合作,加强姊妹学校缔结工作,协同香港开展“公民科”内地考察项目,有效增强了港澳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在工作机制、合作形式、宣传手法、经费保障上仍有改进空间。对此,民盟广东省委会今年提交了《关于加强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 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互通共融的建议》提案,希望为“一国两制”下的青少年互通互融提供前沿探索的思路。
该提案的执笔人、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民盟广东省委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国胜表示,建议完善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的工作机制,拓展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建议将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工作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支持项目,设立‘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工作专班’,畅通省内跨部门协作机制,指导各市开展粤港澳教育交流工作。”
胡国胜认为,在拓展交流广度和深度上,可加强与香港、澳门沟通,扩大姊妹学校缔结范围,适当增加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与港澳学校缔结姊妹学校的形式及数量。“我们还需要考虑引进我省在大湾区交流方面成效显著的各类基金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持续打造体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如三地中学生体育赛事、大湾区经典文化诵读、大湾区STEAM科技竞赛等。同时,联合文旅部门挖掘省内各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形成更多的特色考察路线。”
作为中国香港足球总会主席,霍启山就认为,足球运动可成为大湾区青少年乃至各年龄人群彼此交流了解的一个平台。“随着内地体育产业持续发展,加上2025年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第15届全国运动会,大湾区体育将会进一步融合发展。然而目前大湾区法律制度、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各有体系,体育专业人员在执业资格认定方面仍有待完善。”他建议,制定大湾区统一标准化的资格认证制度及配套措施,允许人员经培训及考核后,在大湾区不同城市提供服务。
“现时,大湾区未有一个统一运作的合作平台可将大湾区体育资源或人才库整合,以致从业人员的工作专业、市场需求及场地未能完善配对,我们建议应设立体育产业合作平台,同时加强大湾区内的体育主题交流,完善大湾区体育产业服务体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