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宝山犹如一座花园。
近日,金秋的初阳轻抚过大宝山的蜿蜒山路,金色的光辉与葱郁的植被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时间回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无序的采矿活动曾让这片宝地遭受严重的生态创伤: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地表水污染、地形地貌破坏……威胁着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
如今踏上这片土地,却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植被海洋,抹去了往日的伤痕。挺拔的乔木与繁茂的低矮灌木交织在一起,初秋的野花点缀其间,五彩斑斓,仿佛是大自然最随意的妙笔挥洒。
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公布了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第二批典型案例,来自韶关的大宝山新山片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入选。这是广东唯一的入选项目。
辉煌历史:
“宝山”曾产出北宋逾八成铜金属
宝山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宋代,这里的岑水铜场便已名扬天下。宋庆历七年(1047年),铜场初建,黄铜与胆铜的生产如火如荼。至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岑水场年产铜达百万斤,跻身全国三大铜场之列。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岑水铜厂与中子铜厂总产量高达1280万斤,独占全国总课额的88%。其采用的“淋铜法”湿法炼铜技术,更是比西欧同类技术早了约六百年。
如今,始建于1958年的大宝山矿,已成为广东省境内露天开采的大型多金属矿矿山,年产铜超13500吨,硫矿超150万吨,伴生钨近1000吨,成为我国南方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目前,大宝采矿权和探矿权共保有铜金属84.54万吨,硫铁矿石量1.91亿吨,钼金属量35.04万吨,钨金属量5.49万吨,铅金属量11.86万吨,锌金属量28.94万吨,并伴生镓、铋、铟、镉、碲、金、银等有价元素,潜在经济价值超过2000亿元。
宝山之名,实至名归。
大宝山新山片区修复前。
正视过往:
无序采矿让宝山“很受伤”
20世纪80年代,大宝山矿周边出现大量采矿活动,无序开采和压占造成山体沟壑纵横,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其次是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局部山岭成了不毛之地,难觅树木花草,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每年产生约34万立方米泥沙流入下游,矿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此外,因矿区土壤含有大量金属硫化物,极易氧化产酸,而降雨直接导致大量重金属溶出,造成矿区土壤及地表水酸化严重,对矿区及周边地区尤其是横石水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整治污染,刻不容缓。
妥善解决:
生态修复的韶关实践
韶关位于广东北部,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三区四带”中的南方丘陵山地带核心区域,属北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粤北南岭生态屏障,生态功能极其重要。
面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省自然资源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等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紧紧围绕该市“北江和东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大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自2018年起,韶关市将大宝山新山片区矿山生态修复作为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重大工程项目来推进实施。项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1亿元,分四期实施,于2021年12月全面完工,修复面积约90公顷。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建立覆盖度达90%以上的免维护、不退化的植被群落,有效防止了重金属污染和水土流失,恢复了生物多样性。
生态复苏,宝山春归。
大宝山新山片区修复后。
独辟蹊径:
用微生物“柔性”改良土壤
酸性重金属矿山生态修复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性技术难题。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大宝山联合科研单位,首创了“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被誉为“火星复绿魔法”。
这一技术通过在土壤中调控产酸的微生物类群,结合适应性强的马尾松等本地植物,重建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从源头上大幅减少酸性废水与重金属污染的迁移和产生。
该技术无须大量客土迁移,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以“柔性”手段改良土壤结构,节约治理成本,有效解决了多金属矿山严重酸化土壤植被复绿的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因此获得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23年中国有色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推广应用至全国9省市,截至目前,治理各类矿山达1000余公顷。
科技引领,山川复绿。
曾经受污染的小河,如今鱼虾成群。
“数说”变化: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通过治理,大宝山矿区的土壤pH均值由修复前的2.6上升到6.5,主要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降低60%以上,酸化现象和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外排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甚至有时可以达到Ⅱ类水标准,实现了污水向清水的转变。区域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动物回迁迹象明显,山水相依、水木共生的良性循环得以恢复。
同时,项目实施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每年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约34.2万立方米、酸性废水量130万立方米,节约清淤费和废水处理费558万元。修复的90公顷林地产生间接效益1863万元,下游受损农田每年可减少损失100万元以上。采用新技术后,治理成本减少2/3,累计节约治理费用1.73亿元。项目实施数年以来,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06亿元。
对于当地百姓而言,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大宝山的巨变。曾经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新山片区,如今已绿树成荫,鸟鸣虫唱,绿水青山重现。横石水水质由劣V类转变为长期保持在Ⅲ类水,2400多亩耕地恢复耕作,土壤酸化板结问题得以解决,铝、镉等重金属污染得到控制。
展望:
广东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
“十四五”以来,韶关市聚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历史遗留矿山,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筹集各级各类资金约3.17亿元,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1个,修复面积767.09公顷,完成省下达修复任务的96%。2023年,韶关申报的“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已入选了全国山水工程首批典型案例。
近年来,广东重点在南岭生态屏障、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蓝色海洋生态屏障以及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珠江三角洲河网等重点流域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区部署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形成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新样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林文敬、甘洁涛
图/大宝山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