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及南海季风云系影响,连日来,茂名信宜市多地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土壤含水量饱和,地质灾害风险急剧攀升。然而,在贵子镇中和村,一场惊心动魄的地质灾害防范战成功上演,凭借完善的预警机制与高效的应急响应,成功转移25户57名群众,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
“黄泥水就是信号弹”:她用专业抢出黄金2小时
暴雨如注。深夜的茂名信宜市中和村漆黑一片,隐约可见几点亮光闪烁,全村干部正打着手电筒连夜巡查联一、联二村各包片区。
“水怎么涨得这么高?”巡查员刘名芳第一个发现排水沟水位异常,仔细一看,本应清澈的水流浑浊发黄,已经混入不少细碎泥石。回想起课堂上学习的判断技巧以及看过的宣传小册子,参加过多次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的刘名芳敏锐地反应过来,这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预兆。
灾后的联二村北现状
“我在联二村路段发现很多黄泥水夹杂小石头,可能是泥石流或者山体滑坡的前兆!”6月15日0点42分,刘名芳紧急拨通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木生的电话,焦急地汇报了在所辖包片区的地质灾害巡排查情况。5分钟后,驻村镇干部、贵子镇副镇长刘春华和曹木生赶到现场,确认了山体滑坡的迹象,决定即刻组织转移受威胁村民,并立即上报信宜市自然资源局。
“砰砰砰!快起床穿衣服跟我们走,可能要发生滑坡了!”镇村干部敲着铜锣,摇着报警器,播放“大声公”,挨家挨户地敲门呼喊,催促村民立即转移避险。
中和村村民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不敢相信山体滑坡会发生在自己身边”是大多数被敲开门的村民的第一反应。“你骂我都好,我也要先把你转移出去!”刘名芳和一众镇村干部又哄又“吼”,冒雨抱着小孩、扶着老人、背着双脚残疾的村民转移,平时只需要三分钟脚程的路足足走了十来分钟。
凌晨3点左右,历时两个多小时,中和村受威胁区域共计25户57名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到中和村委会安置点。在转移全部完成后的一小时后,随着两声巨响,中和村联二自然村山体轰然滑坡,造成2间房屋倒塌、33间房屋受损(农房26间、杂屋7间),未造成人员伤亡。
群众转移后,镇村干部在受灾点周边拉起警戒线,设置警示标志。
宣传入心:村民与干部同念“避险经”
考虑到村委会安置点仍处在山体滑坡潜在受威胁区域,15日天一亮,镇村干部又将群众护送到秋风根小学安置。
6月17日下午,在秋风根小学受灾临时安置点现场,校园的教学楼传来琅琅的读书声,靠近校门口的一楼几间教室被改造成了宿舍,摆满了单层小铁床及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黑板上老师书写的“山、水”等字的笔画顺序还没来得及擦除。
“村干部还没动员大家转移前,我就已经带着家人跑出来了。”在秋风根小学临时安置点,30多岁的村民曹有金说。曹有金是山体滑坡当晚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他激动地说,当时雨下得很大,他推开门发现院子里的水非常黄,和平时雨水的颜色很不一样。“平时也看过市自然资源局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页,对地质灾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警觉,这时也听到村干部开始敲着锣动员大家转移了。”
“村干部来敲门时,他们都是光着脚来的,鞋子都陷在泥水里拔不出来了。”今年五十多岁的叶小兰说,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只有自己老公、九十多岁的家婆、读小学的外孙女和她在家里。如果不是村干部过来帮忙转移,深夜面对山体滑坡她也是束手无策。
中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木生介绍说,由于联二村就在山脚下,平时村里也经常向村民宣传科普地质灾害知识。“面对我们耐心的解释,大多数村民还是能意识到滑坡的风险,即使在凌晨也比较配合转移。”
茂名市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虽然目前该滑坡点是三级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但要将该滑坡点视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来进行管理,落实好具体的监测人、责任人。同时,将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尽快按照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申报流程,逐级向省自然资源厅申报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把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到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为尽量减少山体滑坡对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强降水结束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茂名市自然资源局将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对滑坡山体进行综合勘察,提出并采取针对性应急措施。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将考虑逐步组织转移群众返回家园。
群众转移后,镇村干部在受灾点周边拉起警戒线
环环相扣:广东防灾体系的精密运转实录
这场无人伤亡的“胜利”,正是广东地灾防治体系中的每个齿轮严丝合缝运转的结果。
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在本次避险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6月14日,在贵子镇中和村发生山体滑坡成功转移避险前夕,省自然资源厅召开视频调度会议,视频连线湛江、韶关、茂名等重点地市,部署推进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做好防御工作。当天16时,联合省气象局向茂名信宜市等地发布二级预警,并对二级预警区域涉及的茂名信宜市钱排镇、思贺镇、新宝镇等重点地市、县(市、区)和重点镇开展视频调度。
信宜市全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二级预警信息发布后,茂名市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值班室立即电话“叫应”对接茂名市应急管理局、信宜市政府、信宜市自然资源局,迅速组织力量,结合省自然资源厅编制的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一镇一图”“一村一图一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工作。
“从13号开始,我们就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了。”巡查员刘名芳透露,视频调度能到达村一级,精密部署到了“最后一公里”。正是由于值班值守“叫应”机制落实到位,中和村此次山体滑坡才能在各级共同努力下成功避险。
“村干部懂业务很重要。”茂名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能在昏暗的雨夜中及时发现山体异常情况,刘名芳强大的业务能力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地质灾害防御知识学习。
从“中和样本”到“广东经验”:全省织密防灾减灾安全网
茂名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的这起成功避险案例绝非偶然,而是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应急能力持续提升、群众防灾意识逐步增强的一个生动缩影。
精准防控离不开“作战地图”。自2024年8月起,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开展全省丘陵山地区强降雨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工作,精心绘制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御“一张图”,助力“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目前已完成117个县(市、区)、1245个乡镇、19145个行政村防御区“一镇一图,一村一图一表”成果编制和“送图下乡”及使用培训,为像贵子镇、中和村这样防灾一线的镇、村开展汛期防御工作提供指南,让防灾工作精准到点。
像刘名芳这样尽职尽责的群测群防员遍布全省各地。今年汛前,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各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高风险区、人员密集区、避险转移安置区、临山临崖临水临坡、地质灾害治理在建工程等重点区域,展开了一场拉网式大排查。截至6月19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14.36万人次深入地质灾害易发区,排查地质灾害风险隐患6.97万处,发现新增隐患点47处、风险点500处,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提前部署、会商研判、力量前置、提级防御、联合督导、值班值守、宣传引导、人员转移、安全评估、排危除险……广东正用一个个扎实的行动,织就一张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防护网。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罗诗岚 冯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