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经济、中医药健康夜市,是去年广州生活领域的热词。如何利用广府特色打造独具岭南文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如何开发中医药产业链进一步提振中医药健康消费?在广州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关注起了这一话题。
打造广州南药“出圈出海”
来自民进广州市委会提交了《依托广东省中医药产业优势打造广州南药“出圈出海”新高地》的提案。
提案中分析表示,广东中医药消费市场规模居全国首位,拥有两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广州作为岭南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在中药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全球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家政策的战略支持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广州南药“出圈出海”创造重要机遇。
提案建议,通过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促使“服务先行,药品紧随”贸易模式的形成。大力推动针灸、推拿、刮痧、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在诊疗和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引导中药企业联合广东省中医院等中医治疗机构,参照北京同仁堂的做法,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点的同时,探索打造中医诊所、养生中心、文化中心等,通过推广中医服务,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我们去旅行时,一方面希望尝试有当地特色的新体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有一些手信带回家。我们基层提供的中医药特色服务,也可以融入中医康养游中,丰富文化旅游内涵。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在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工作中,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打造中医药服务品牌上获得良好口碑。天河区石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海文举例,该中心依托“广东省特色灸法联盟成员单位”做优特色,针对岭南人多虚多湿的体质特点,推广“简便效廉”的治未病适宜技术——中医艾灸疗法,并推出9种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调理方,储存简单、服用方便、口感味佳,还根据四时节气的不同为居民适时提供冬令膏方、秋夏令润肺方,这些接地气的服务、产品都可以作为了解岭南中医药文化的渠道向游客们推荐。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宁玉萍介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的积极推动下,与天人山水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开展睡眠健康项目合作。除了服务当地民众,同时为建设国际旅游康养目的地作出贡献。
擦亮广府中医药文化名片
“广府药膳是一张重要的‘广州名片’。”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王文英主任介绍,该院治未病科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和基础理论,首创用九种颜色对应九种中医体质,帮助市民群众轻松辨识自身体质类型,并针对不同体质特点定制了包括幻彩体质茶、药膳、膏方、蜡泥灸、针灸、推拿在内的个性化调养方案。
“未来,我们还建议以珠玑院区改造提升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服务与康养游深度融合。”王文英表示,一方面,广医附属中医院珠玑院区与清平中药材市场紧密相连,可依托区位优势,与周边传统中医药文化街区联动,打造岭南中医药文化新亮点;另一方面,医院还计划以中医药养生体验和中医文化科普互动为切入点,推动中医药事业与广府文旅产业结合,展示中医药非遗技术及创新养生餐饮,打造集文化、医疗、养生保健、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擦亮广府中医药文化名片,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伍仞、吴婉虹 通讯员徐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