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全市1至8年级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活动,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广州正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路径。
即日起,广州日报求学指南结合“广报探校”品牌栏目,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探广州各区、多校如何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提升教师、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以新技术、新理念,赋能教师的精准教学、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学习、多元成长,让技术进步造福师生。
在信息化大潮中,部分中小学面临的城乡差距可能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如何“解题”?广州市从化区流溪小学(简称“流溪小学”)的思路是:引入“爱种子”教学平台,获取丰富教学资源,大胆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我们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颗‘种子’,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能力成为未来成长路上源源不断的养分。”学校副校长程淑嫒表示。
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课堂活力满满
流溪小学前身为906年由举人欧阳愈、萧锦洲主办的“欧萧合馆”。1943年正式创办成为“门口江小学”,1959年改为现名,至今形成了“博通古今,善行天下”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与流溪同心,与时世同行”的办学理念。校门口左边悬挂着学生书写的校名作品,右上方是一幅描绘教育场景的大型浮雕,紧挨着的是师生共创的青绿山水墙绘,十分吸睛。走进校内,一棵老榕树郁郁葱葱,被历代师生视若珍宝。抬头看,主教学楼外墙雕刻的寄语时刻激励大家“辛勤耕耘,为国育才”。
这样一所百年老校,能推行好教育数字化吗?效果怎样?近日,笔者前往学校探访。在一堂四年级的语文课上,黄老师在讲述完“精卫填海”的典故后,同学们用智能答题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立即显示在白板上。随后,大家围绕主题开展小组讨论、个人创编、朗诵表演。同学们纷纷举手上台,通过手机软件向另一端的“精卫”讲述自己的故事,并获得教学终端实时、充满趣味的评价。
楼上,三年级的英语课同时进行。通过任课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理解密码的含义、组成,用智能答题器判断密码的有效性及强弱程度,还会有机会亲手新建一组密码。无论是全班的测试,还是同学们的演示,结果及评价都得到及时反馈,这大大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老师再进行重点传授。
在流溪小学,借助小小的智能答题器,教育数字化得以落地落细。“满堂灌”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互动、个性化的教学。在平常的一堂课上,师生互动和学生展示的部分用时超过一半。副校长程淑嫒表示,这种课堂倡导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表达、沟通能力与探索精神,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尤其是以往较为内向的学生,其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
改变何以发生?原来,根据基础设施和学生素养的实际情况,流溪小学于2019年成为广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暨从化区“爱种子”教学模式实验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教学理念,探索解决传统教学中轻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I-SEED(爱种子)的关键词是Internet(互联网)、Self-RegulatedLearning(自主学习)、Interactive Exploring(互动探究)、Expansive Learning(主题拓展)、Development Assessment(发展性评价),学校据此开展“课堂革命”。
从怎样教到怎样学,教师关注点大转变
教学模式创新的背后,亟须教师观念、思维和行为的转变。改革前,教师备课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找资源、做课件,关注点集中在“怎样教”。改革后,有了“爱种子”平台的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花更多时间去理解教材的意图,把握好教学目标,专心研究“怎样学”。同时,课堂上通过智能答题器收集的大数据,“倒逼”教师提高基于反馈数据指导教学的能力,开展精准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合作互动、协同学习、探究学习。
“掌握新技术并为教学赋能提效,对我们的确是一个挑战。”语文科老师黄敏灵2019年自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到校任教。面对教学改革,她曾经历了“痛苦期”,但现在蜕变为校内的课改先锋。“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我觉得很值得。我将持续精进自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学校先后有10多位教师被聘为从化区“爱种子”教学模式实验项目的学科核心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逐渐成形。
以“爱种子”教学模式变革为契机,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智慧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也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未来,学校将因地制宜加强资金保障、升级课室硬件、强化师资培训,继续深化“爱种子”教学模式,以智慧教育为抓手,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教—学—评”一体化的融合与创新,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曾俊
图/学校提供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