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浪潮下,学校如何探索新路径,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11月16-18日,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集思·数字化转型下的课堂变革”论坛在广东实验中学(白云校区)举办。众多大咖专家、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话教育数字化新生态。在论坛和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共同提到:教师在技术加持下须回归育人本质,推动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
警惕技术滥用,教育数字化要以人为中心
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破解了学校教学的经典问题,使间接经验直接化、抽象知识可视化、学以致用即时化等,当然,也存在被滥用、误用的风险。论坛上,希沃教师发展中心总监肖瑶提到,AI通过建立专业、安全的人机协同模式为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提质增效,让教师们有更多时间创造、研究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提醒,教育数字化要以人为中心。“技术应该为老师所用,而不应该替代教师;要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让老师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理解学生的重要性。”她进一步解释说,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中,一个好的老师会非常用心地关注理解学生,研究教材教法,把书本上没讲清楚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听明白的知识,甚至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沉默。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运用,能够让老师发现个人经验之外的问题,但不能停留于大数据,要在大数据之外,留出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小数据、情绪与心理,让教学充满师生互动、有温度。
郭华教授建议,在集体教学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运用不能局限于批改作业、优化课件等,而是要获取丰富、尖端的教学资源,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真正的学习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在专家报告中强调,核心素养时代教学改革的知识理论需要从知识传递理论转向知识建构理论,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从记中学,转向做中学与悟中学,形成问题驱动、学科实践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
他认为,尽管有技术的加持,但当下许多课堂仍停留在讲授已知的学科知识的层面,存在负担重、效率低、后劲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知识结构扭曲、学习方式单一”。在他看来,对照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都面临挑战。“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谈到目前的奥赛热,吴刚平表示“需理性看待”,“目前许多的奥赛优胜者是通过超前学习、大量刷题而成长起来的拔尖考试人才,而非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他说,这一群人虽然智商比较高,但只是在复制人类已知的知识,而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
改进评价体系,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学校党委书记马宏说,身处技术大变革的时代,老师既要热烈拥抱,更要深知“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要立足课堂,以教育的专业性服务孩子的一生成长”。“如果还在教授简单的浅层知识,就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由此,当今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重要挑战是:如何回归育人根本,让孩子顺应时代去成长。
“我们常讲立德树人,这在当下环境中更显重要。”马宏称,人工智能在育知识和育能力等方面颇具优势,但教育除了育聪明的大脑,还要育一颗温暖的心,而后者才是作为老师的独特作用。不过,老师在确认自身价值之后怎样尽快实现能力的跃升,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她认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教育需要慢下来,跑得太快容易出问题”。
论坛上,多位专家还呼吁借助数字技术“改进评价体系”。吴刚平认为,从知识融合的角度看,考试分数的评价维度仍然有必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平衡好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的关系。马宏则建议,要加强前置性评价,并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评价要实现从‘筛’到‘泵’的转变,解决学习动能、效能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俊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