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颜晖第一次直播“带货”。这个上午,农讲所纪念馆合作文创店卖出去了200多杯“农茶”。
颜晖是农讲所纪念馆的馆长。身形健硕,能一口气做180个俯卧撑的他思维敏捷,知识面宽广,口才不俗。经此一役,被一些文博同行笑称“有广州文博界董宇辉的潜质”。
直播带货中 颜晖和文创店主“讨价还价”
“农茶”是农讲所纪念馆合作文创店在不久前推出的文创茶饮品牌。从纪念馆那道著名的红墙向东走,路过泮池,走进旁边的小院落,一眼看见铺在桌面上,正在春日暖阳中晾晒的木棉花。它们是“农茶”的招牌茶饮“木棉清风”的重要原料,当然,也是农讲所纪念馆最负盛名的标志景观之一。农讲所一共有7棵木棉花,其中树龄最长的一棵有210多年的历史。如今,它们不仅是人人喜爱的艳红花景,也正成为文创开发的绝佳素材。
“农茶”是全新的博物馆主题文创
近期,广州连续出台了《广州市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实施办法》和《广州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为文博机构盘活馆藏资源,扩大文创合作范围,推动文旅发展,及进一步优化高质量、高水平文化服务供给提供政策支持。随着2025年进入春暖花开的时节,广州地区的各家博物馆也纷纷推出相应举措,驶向文创之海。
镜头里的颜晖 讲起木棉花和农讲所 滔滔不绝
“木棉这种花很奇特,‘红花还要绿叶衬’,木棉不用,它开花的时候是没有叶子的”,在直播中,颜晖妙语迭出。这位“摄影达人”还主动带着人到处寻找最佳的木棉花景拍摄点。而要为“老铁们”争取优惠的时候,他也毫不含糊,当面和店长敲定“3月全场饮品6.8折”。
农讲所旧址的木棉花 成了特色文创饮品的好材料
出镜直播对于颜晖来说并不新鲜,但“带货”他之前还未曾尝试过。他说,博物馆、纪念馆中保存着大量珍贵、优质的文化资源,具体怎样通过文创形式打通与公众、与市场连接的道路,很多同行也都在探索,也有一些成功的实例。各馆馆情不同,需要因地制宜,也需要科学、有效、接地气的政策支撑。
红棉潮墟人气高涨
不久前,农讲所广场上的红棉潮墟也隆重登场。潮玩、美食……各种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新潮摊位一字排开,让红棉树下更显热闹。本次活动以“木棉花”为核心主题,打造花之市集,摊位统一为白色欧式棚附上木棉花元素作为点缀。设置了自营服务区和精品文创区。内容丰富,木棉花主题市集、汉服红墙巡游、木棉亲子手作、快闪打卡……无论你是汉服爱好者、遛娃达人,还是摄影发烧友,都能在红墙下找到专属的春日浪漫。
《向南,向北》在农讲所纪念馆中的沉浸式演出
3月28日,“文化新猷——香港达德学院历史展”在农讲所纪念馆开幕,以达德学院为题材创作的话剧《向南,向北》亦于当日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演出。农讲所纪念馆是《向南,向北》的联合出品方之一。在颜晖看来,这是实现博物馆的馆藏和学术资源“跨界”转化,激发更丰富的产品形态的一条可行之途。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柯楚彬
图/农讲所纪念馆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