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后,被网友们称为“华南F3”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开始了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祭祖拜山活动。
清明祭祖为什么称作“拜山”呢?在网络爆火的“华南F3”祭祖视频里,看到人们跋山涉水地“找太公太婆”,或许已经可以窥知一二。
“拜山”形象又有氛围。岭南山多且雨多,墓地多选在地势较高的山地,能够避免积水破坏坟墓。此外以前讲究先人所葬的地方要“风生水起”,把先人安置在绿水青山之间。因而人们在拜祭祖宗的同时,便也“拜山”了。
拜山往往也是一年里阖家团圆的时刻。全家人拿着锄头、镰刀,担着祭品上山。到坟前,先铲杂草,再摆开祭品,点烛装香,然后祭拜。岭南山地植物生长茂盛,一年一度爬山、开路,努力回想着“看到大石头就快到了”“我明明记得这里有棵树”,也是难得的人与山、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拜山”也是一个古雅的词语。广府人在语言修辞上很讲究“意头”,为了避开“坟”“墓”二字,便婉称“拜山”,而“山”字在古汉语中也有“坟茔”的意思。同时,“拜山”这一说法还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山川的崇敬。
广府人除了称“拜山”,还称“行清”。“行清”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清明前后一个月,清明这天便称之为“行正清”。如果是“拜新山”,则须提前祭扫,俗云“新山不过社”,即新坟须在“春社日”前祭拜。
在粤语俗语中,也有不少和“拜山”有关的说法。
“有咩留返拜山先讲”(有什么话留到拜山的再说):原意指拜山的时候什么都可以对先人讲,又或者一年才到山上拜祭一次先人,所以要抓紧机会把平日想对先人说的话都说出来;后来引申为没时间听对方说废话。
“家山有福”:对于祖坟所在的山,广府人又称为“家山”。先人在一个安乐的地方安置,可以庇佑后人、福泽后代,所以就称为“家山有福”。
“掘尾龙拜山——搅风搅雨”:“掘”在粤语中有秃、断之意,如“掘头路”(死胡同),掘尾龙便是一条断了尾巴的龙。在有的传说版本中,掘尾龙原是一条大蛇,受伤被恩人所救后却遭断尾,恩人去世后,大蛇前往拜祭之时化身为巨龙,此后每年清明掘尾龙前往拜祭恩人时都会乌天暗地、密云盖顶、狂风骤雨。
在珠三角地区,“掘尾龙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间一种天气现象的别称,即明明是丽日蓝天,但转瞬之间天色会黑如墨汁,继而风动雷鸣、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因为时值清明,所以人们看到这种现象,都会联想到是掘尾龙拜山所致。同时,因为掘尾龙拜山的时候行云布雨,这一说法又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谣生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封面图由AI生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