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广州三家巷里的青年人投身于革命浪潮,热血、青春、执着,体现着这片土地的人文传承与精神传递。
100年后,《三家巷》的故事“立”上了广州的话剧舞台,重塑经典的同时,引发了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思索与共鸣。
9月13日晚,根据欧阳山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三家巷》在广州大剧院隆重首演。这部专属于广州的文学经典受到观众追捧,当晚的剧场座无虚席。舞台上徐徐铺展开的岭南风情长卷中,一曲热血青春的赞歌唱响让人动容……据悉,该剧9月14日晚将继续在广州大剧院精彩呈现。
演出现场
舞台上重现经典
“广州的宝藏”让观众惊喜
大型话剧《三家巷》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制作演出。7月份该剧建组之初就备受关注。如今终于首演,吸引不少观众前去“捧场”。9月13日的广州大剧院歌剧厅,几乎爆满。
大幕开启,一声惊雷后,原著作者欧阳山现身,粤语主题歌响起,欧阳山坐在石凳上,娓娓道来,向观众介绍住在三家巷里的几户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一群20来岁的热血青年,为了生存,为了自由,为了平等,从广州的老巷子里走出来,投身革命浪潮,去奋斗打拼,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正如编剧唐栋所说:“青年,只有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激流,才能在搏击风浪中经受磨砺并成长;生命,只有生发出向往光明的崇高理想,才能在淬火锤炼中绽放人性的光辉。”
话剧《三家巷》中,周炳、区桃等有志青年迸发着一个时代的青年力量,同时启迪着当今的青年一代。
《三家巷》的舞美选择了老广州西关建筑的表达。不同于过往一些关于老广州题材的剧目,这一次用框架结构式的、线条式的、透明式的方式来解决空间问题,并通过景片的流动,产生比较多变的空间。
演员在其中穿插,和场景有一种互动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风格。剧中主角唱粤剧,主题歌用粤语演唱,台上的布景、服装等,都透露着广府韵味。
该剧有很多生动的瞬间,比如,七夕节,“辣子”区杨氏给了何应元一计耳光,全场观众拍手称快。陈文婷略显夸张的恋爱脑”也很可爱,常常引得观众会心一笑。
全剧尾声处,周炳在欧阳山的鼓励下去往上海。“坚定地走下去,路,还长着呢!”粤语歌再度响起。
谢幕时,欧阳山再度现身,为观众介绍他笔下的这些人物。掌声、欢呼声长达十分钟,观众好评如潮。
谢幕时的掌声经久不息,观众好评如潮。
“学生时代曾长夜醉读《三家巷》,很高兴看到它被搬上话剧舞台。小说中的那些文字化为舞台上的台词,经由演员的精彩演绎,让我领略到《三家巷》这部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刚参加工作的小张表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 ,我通过这部戏对广府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部戏韵味十足,意蕴颇丰。”观众李女士表示,“《三家巷》是我们广州的宝藏!”
剧中几个年轻人共同盟誓的场景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然而,年轻人走着走着,有的迷失了方向,有的走偏了道路,有的有了新的选择“。这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怎样坚定自己的追求和信念,怎样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剧中那些年轻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大学生小陆说。
观众陈列东女士对《三家巷》有着特殊的感情。“40年前,广州市话剧团(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前身)曾排演《三家巷》。当时我母亲马雨秋是这部剧的副导演兼舞台监督。今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剧场,还遇见了许多40年前参演《三家巷》的演员,感慨万千。”
陈列东说:“40年前看《三家巷》的时候,我刚二十出头,它对我的人生观影响颇深。剧中年轻人所经历的困惑、思考和选择,又何尝不是今天的年轻人共同面临的人生课题?今天重演这部剧,让年轻人通过思考,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生活,我觉得很有意义。”
《三家巷》的字里行间充满激情
《三家巷》以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广州的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三个历史事件为背景,对三家巷中周家、陈家、何家所代表的当时南方都市的三个主要阶级进行剖析和描写,着重表现周炳、区桃等青年人在革命思想的引领下,追寻光明与理想的成长经历,他们的爱情故事也非常动人。
欧阳山曾深情讲述一段延安往事:1942年的冬季,他的左联时期的好朋友也是文学青年的周而复从晋察冀前线回到延安。多年未见的老友自然有说不尽的话题,其中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而且他们热血沸腾,踌躇满志,共同发誓要为未来的新中国每人写出一部大书来。
“《三家巷》的字里行间充满激情。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欧阳山开始酝酿,逐渐动笔写《三家巷》。他的心中有一团火,他坚信中国未来的道路是光明的。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才能支撑他进行艺术创作,完成这样一部传世之作。所以我觉得,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走进剧场,一定能感受到100年前这些青年们的激情。”在剧中饰演欧阳山的王钰涵如此表示。
赋予“三家巷”
这一文化符号全新意义
《三家巷》是广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和大IP。那么三家巷到底在哪里呢?
1959年,《三家巷》在报纸连载时,市民虽纷纷笑言“四分钱买三家巷”(当时报纸四分钱一份),却也好奇三家巷在哪里。当时,欧阳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要大家猜一猜。其实他已回答:《三家巷》里描写的“三家巷”只是借用了一个街名然后移花接木而来,现实中并无完全对应之地。
但有学者研究,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是最接近三家巷原型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周边景观及建筑风格均与小说中的描绘相契合,甚至成为1982年电影《三家巷》的主要外景拍摄地。这里有集岭南民居特色和西洋建筑风貌于一体的华侨房屋建筑群,是广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和体现“最广州”特色的社区。
近年来,旧南海县社区内打造“三家巷”文化馆,通过精心设计,再现了小说中周、陈、何三家的场景,让访客得以直观感受故事氛围。
其实,“三家巷”是当时广州乃至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话剧《三家巷》导演傅勇凡如此表示:“三家巷就是广州地域的环境,每个人的家都可能是这样的,创作思维是宽泛而非具象的,我们不要局限地、直白地去表达。”
三家巷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家巷”在戏剧的舞台上被看见,被认知,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展开岭南风情长卷
《三家巷》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展现的广州民居建筑、节日庆典、特色饮食、婚丧习俗、儿歌俚语等,更是一幅百科全书式的岭南风情长卷。
书中,写何家所居宅邸:“水磨青砖高墙,黑漆大门,酸枝‘趟栊’,红木雕花矮门,白石门框台阶……”写岭南除夕风俗:“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写民俗文化乞巧:“有丁方不到一寸的钉金绣花裙褂,有一粒谷子般大小的各种绣花软缎高底鞋、平底鞋、木底鞋、拖鞋、凉鞋和五颜六色的袜子……”
这些描绘,后来成为广州天河乞巧文化节申报国家非遗项目文本中引用的经典语句。书中,茶楼、店铺、伙计、艇家等广府市井元素俯拾皆是,“蛇有蛇路、鼠有鼠路”“拉埋天窗”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更是信手拈来。
学者蒋述卓曾将《三家巷》称为“广东的社会百科全书”。作家莫言也曾表示,他少年时期对广州梦幻般的想象,皆来自《三家巷》。
导演傅勇凡表示:“相较于原著,话剧《三家巷》篇幅有限,人物和情节都有所删减,但我们在舞台上更多地融入岭南的特色,比如主题歌用粤语演唱,以粤剧音乐的色彩作为音乐素材,剧中呈现了令人着迷的岭南人文之美。”
话剧《三家巷》,依托这片人文故土的包容、浸润——用岭南文化特色与人文风格,开掘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和青年人的精神追求,这就是话剧《三家巷》在戏剧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内核。
主创感言
话剧《三家巷》的主创阵容强大。
编剧唐栋、导演傅勇凡都是当代中国剧坛的代表性人物,这对“黄金搭档”合作以来,连续五届共6部作品荣获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
其他主创人员也都是国内文艺名家,包括国家一级舞美设计秦立运,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石松,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王瑞国,国家一级舞美(服装)设计赵艳,国家一级舞美(造型)设计方国良,知名音响设计师伍余忠……尤值一提的是,在1982年广州话剧团演出的多场景话剧《三家巷》中,方国良就担任化妆造型、化妆。
编剧唐栋:
周炳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就是对革命理想的始终如一
只有更高的精神层面才能带领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社会往前走。小说《三家巷》的文学价值之外,艺术价值也很高。这个作品写了几个人的爱情关系,从戏剧结构来讲,几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是这个戏的核心结构。那个时候的爱情不像现在,区桃和周炳互相对视一下,牵一下手,就让人觉得非常美好非常激动。那一代年轻人包括陈文婷这样出生于买办资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也比较单纯。
尤其是周炳和区桃的爱情。在小说中大概写了不到1/3,区桃就牺牲了。这也给改编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以前看过的粤剧、舞剧、影视作品,都是写到区桃牺牲就结束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欧阳山先生在小说里面写的区桃牺牲,实际上只是整部小说的序幕,大幕是从区桃牺牲以后才逐步拉开的。
我们让区桃以不同的面貌、不同的情境来出现,那么这个人物就一直在延续,那么他和周炳的爱情故事也在延续,而且互为激励,也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青年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就是周炳对革命理想的始终如一。
《三家巷》,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广州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但是和当今社会在很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勾连,比如说对道路的选择,对人生的选择,对价值观的思考……我们写历史、看历史、思考历史,更多地是观照我们当下的生活,这也就是这部作品的当代意义。
造型设计方国良:
40年后与《三家巷》“重逢”,感触很深
40年前,在广州话剧团演出的多场景话剧《三家巷》中,我就担任化妆造型、化妆。
40年后,再做一次《三家巷》,给我的感触很大。这次《三家巷》整体的设计要求,是希望相对真实地还原那个时代的特点。在这个作品中,我更多地用了影视化妆手法,尽量加入舞台元素,来展现人物命运的变化。这次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尝试。
化妆绝对不是为了漂亮而漂亮。对于我们来说,我会更在意人物性格和外部形象的创作。这部作品的每一个演员,必须要在一出场的时候有最基本的造型特点。因此,我必须要和演员一起去找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样才可以帮助到演员,并和他们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
服装设计赵艳:
让演员穿上服装 就能找到人物的感觉
舞美设计,在舞台上给观众呈现视觉的享受。对于我来说,服装的魅力,除了从每一个角色的需要一一刻画之外,还要讲究整体的画面,也就是服装、布景和灯光是整体搭配、融为一体的。
《三家巷》服装设计着重刻画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的特点,尤其是女装,那个年代的女装非常有特色,也非常漂亮,最大的特点就是倒大袖。而且那个时代的旗袍下摆是A字的,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旗袍有较大的区别。我们结合当时旗袍的结构,根据每一个人的成长变化和每一场景的特色,做了一些改良和设计。
经常会有演员说,穿上服装之后找到了剧中人物的感觉和发展的脉络。服装,也是给演员寻找角色形象提供支撑,让演员可以更加自信、深刻地塑造角色。
音乐设计伍余忠:
三维沉浸声更加大气和震撼
在话剧《三家巷》排练的过程中,我突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我想用目前最先进的一种科技手段——三维沉浸声来呈现这个剧。三维沉浸声能把声音的宽度、高度、深度做出沉浸的感觉,让观众的听觉从传统的立体声中“突围”。
立体声,就是左右声道。沉浸声不但有左右,还有前后和上下。这让观众在剧场中任何一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的。更加大气和震撼,是沉浸声独特的声音艺术的魅力。我们以后的戏剧中的声音艺术发展,可能会往这个方面去发展。
【广言快评】
文脉赓续,弦歌再起
一部专属广州的大IP“爆剧”正式开演!今晚,大型话剧《三家巷》闪亮登场、光耀全城。
一座城市,一部著作,一段历史。作为曾经风靡全国的经典著作,《三家巷》是当之无愧的广州城市“形象代言人”之一。如同说到《白鹿原》读者会想到陕西、提及《红岩》读者会想到重庆一样,讲起《三家巷》,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广州。这部曾令无数文学爱好者倾倒的文学作品,滋养着一代代读者的乡土情怀,深深镌刻下了广州这座城市的超然气韵和迷人风姿。
经典流传,精神不朽。如今这部洋溢着广府意蕴和粤味风华的文学作品再度被搬上话剧舞台,风采不减当年、更添许多新意。
绘岭南风情。《三家巷》堪称广东、广州的“社会百科全书”。鸡公榄、拜七姐、骑楼街、满洲窗……老广州街区的场景和生活氛围在写意流动的戏剧空间中呈现,那些富含岭南气韵的民情世态、那些洋溢广府韵味的生活民俗一一铺陈于观众眼前。事实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岭南文化,也给无数文艺作品提供了广袤富饶的创作土壤。除《三家巷》外,近些年来,舞剧《醒·狮》《旗帜》刷屏网络,电影《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中国医生》等斩获金鸡奖,《雄狮少年》《珠江人家》等好评如潮……一部部精品力作赓续岭南文脉、植根广府文化,为观众奉上了一道道风味十足的文化大餐,合力描绘出一幅活色生香的“社会风俗画”。
承英雄气脉。在《三家巷》中,观众不仅能重温百年前追求进步的广州青年投身革命浪潮的人生历程,更能直观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激情与热烈高扬的理想情怀。正如网友所说:“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前辈们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对于城市发展的今天和明天至关重要。”作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广州,革命传统氛围浓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感知那段热血飞扬的峥嵘岁月,重温那些令人动容的奋斗故事,将英雄精神进一步嵌入城市血脉肌理,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激励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展奋斗风采。“青年,只有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激流,才能在搏击风浪中经受磨砺并成长;生命,只有生发出向往光明的崇高理想,才能在淬火锤炼中绽放人性的光辉。”作品背后的思想表达,恰与广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高度契合,比如矢志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翻开城市史册,千年城脉赓续、千年文脉绵长,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弦歌不辍……从向海而生的千年商都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再到勇立潮头的改革前沿,拼搏奋斗、奔腾向前的故事一直在上演,给广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财富,亦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粤韵风华,积厚流光;文化广州,足音铿锵。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出更多兼具时代气质和岭南风情的精品力作,持续焕发广府文化新活力、升腾城市文化新气象,助推广州高质量发展谱写新华章。(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素芹 实习生 卢晓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剧照由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