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进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现场,来自不同领域的6位省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主题建言献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省人大代表潘智勇:
让优秀传统文艺走入“田野乡村”
广东汉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广东汉剧走向世界,讲好广东故事?“去年,我们通过网络教学,把广东汉剧拓展到非洲国家。在一次授课中,一位毛里求斯的老华侨听到汉剧,高兴得像个孩子,不停地向身边的人介绍汉剧。这一情景至今令我动容,隔着屏幕感受到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自豪。”省人大代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展演部副主任潘智勇分享了广东汉剧通过网络走向世界的故事。
针对如何让广东汉剧出圈,潘智勇建议,要加大培养力度,推动人才“出新”,积极构建南粤文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戏曲人才培养,着力打造一批文艺名家、领军人才。同时,要加大剧目创新,推动精品“出圈”。
围绕推动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潘智勇认为要把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人才培养、非遗保护、院团改革等方面,提供更多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同时,帮助传统文艺运用新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积极引导优秀传统文艺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还要走入“田野乡村”,登上“村晚”舞台。
省人大代表吴晓莉:
健全蓝碳交易制度框架和标准体系
美丽城市怎么建?结合深圳的实践,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规划总监吴晓莉提出了具体建议。
去年10月,吴晓莉参加了省人大环资委组织的双碳工作专题调研,深圳以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保护碳汇为交易标的,开展蓝碳交易的创新探索,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吴晓莉介绍,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城市腹地,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约126公顷红树林地。深圳基于一系列研究工作,建立了自然资源碳汇量核证、碳汇价值评估、碳汇交易机制、碳汇登记等全链条制度,制定了红树林碳储量碳汇核算地方标准。
吴晓莉建议,进一步完善绿道、碧道、古驿道等建设,推动省内生态廊道的贯通,并因地制宜开展户外运动和自然人文科普活动,依托生态空间创新城市公共产品。健全我省蓝碳交易的制度框架和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全省海洋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为提升海洋生态养护水平提供资金保障。支持深圳发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国际红树林中心等优势,联动港澳,建设国际蓝碳交易中心。
省人大代表罗列波:
探索广东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现场,省人大代表、揭阳普宁市中医医院院长罗列波回答了如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升中医药适老化服务能力,进而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提问。
老年病以慢性病为主,且多种疾病混杂。中医药的慢病调理和治未病理念等适老化特点已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服务特色的方法。据了解,广东省早在2006年就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广东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广东省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中医药群众基础好。面向未来,罗列波建议,要坚持发展养老事业和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双轮驱动,以中医医院有特色的老年病科、康复科为医养结合链接支点,打通医养结合中间堵点;衔接民政部门的五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医养联合服务体,提升中医药适老化的服务能力;完善“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联动”的新型医养深度融合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人大代表钟国泰:
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 助力新乡村发展
过去一年,“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热词。作为一名基层代表,省人大代表、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章班村村委会主任钟国泰分享了自己的实干经验与感受,同时也对今年如何更好地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给出新的思考。
钟国泰认为,“百千万工程”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力量。其工作生活的林头镇章班村,在各级人大代表的助力下已经有了大变化。“过去章班小学教学楼、球场、饭堂破旧,人大代表搞调研、提建议,发动村民和乡贤、村委会和政府多方筹集资金70多万元,使得章班小学得到全新的修缮,改善了村容村貌。”
面向未来,钟国泰表示,章班村将借助“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力量,助推“土特产”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做好村庄整体规划、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强产业、美村庄、富农民,不断提升人居生活品质。“我们也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平台作用,紧扣‘百千万工程’,切实打通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省人大代表,钟国泰表示将全心全意投入“百千万工程”中,以高质量履职,助力广东新乡村发展,为振兴家乡、振兴广东贡献力量。
省人大代表陈淑玲:
打造专业乡村教育家队伍
省人大代表、肇庆中学党委书记陈淑玲分享了自己在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生动实践,同时也对如何开展“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给出了建议。
陈淑玲从教28年,持续关注青少年健康,她提出“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建议,呼吁多部门联动,全面筑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防护网。
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陈淑玲建议,一是要出台政策,广泛发动、吸引鼓励更多有教育情怀的教育人,包括“银龄讲学计划”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等,到广大乡村设立“乡村教育工作室”,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专业化乡村教育家队伍。二是省级财政持续加大对基础教育和乡村教育的投入,设立“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专项奖补资金,省、市、县三级合力,推动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教育强省目标。
省人大代表余旸:
科技创新必须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如何引领产业发展?省人大代表,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余旸提出科技创新必须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切实解决国家和行业的问题。具体如何融合?余旸的答案是“用产业实际需求的确定性来对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2017年至2018年,余旸带领团队在祖国的西南铁路线上行走数千公里,实验了8个月并通过长达6年的数据分析、算法打磨等,最终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形成智能化产品,解决了我国铁路轨道自动化伤损检测和钢轨健康状态评估问题。这套技术方案又和水务深度结合,尤其在城市地下管网的日常运维中,聚焦能耗节约和漏水检测,在这个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是科技和实体经济融合的证例。
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为广大制造业企业保持和寻找高性价比的出海通道是余旸关注的重点,他提出选择创新方向以及创新布局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需要符合自身的发展逻辑。在他看来,用科技的力量拓宽企业出海的渠道,这不仅仅是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找确定性需求的案例,更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真正应该投身的主战场、主阵地,在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发挥才华、贡献才智,这也是他今年带来的建议之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作林、邓潇丽、何瑞琪、许晓芳、刘春林、杨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