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办“百千万工程”专场新闻发布会,汕头市市长陈涛就汕头如何利用全国著名侨乡这一独特优势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多元化探索,以及汕头在构建县域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成效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侨胞乡贤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有500多万名汕头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聚侨”方面,汕头建立了“市、区、镇、村”四级联动工作网络,出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参与“百千万工程”若干措施,形成了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聚侨”工作格局。汕头通过高水平建设华侨试验区和侨梦苑,规划建设华侨产业园,用心打造数字潮汕家园、侨胞之家等平台,为聚侨力汇侨智搭建优质平台。
在“联侨”方面,汕头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连续两年由市主要领导率团出访东南亚主要侨居国,持续开展侨批历史文化展等活动。“大家可能都关注到,今年我们圆满举办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这两大盛会今年是第一次同期在同一个城市举办,有2800多名重要侨领、知名潮商相聚汕头、共谋发展,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我们启动小公园‘番客街’等项目建设,点燃华侨与侨乡万里同心的浓浓激情。”陈涛说。
在“引侨”落地机制方面,汕头搭建乡贤资源库,梳理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需求345条,各地乡贤争先捐赠,项目落地38个。同时为了让捐款的乡贤们放心,汕头明确了资金“捐管投用”全流程,建立“一项目一专员”跟进服务机制,增强项目的服务保障。2024年以来,已发动各界力量捐资修建学校、路桥河道等超过100批次,促成“造血型”项目和意向投资168个、近300亿元;“百千万·桑梓情”公益行动开展近一年来,累计募集捐赠资金、捐建项目超过8亿元。
“利侨”方面汕头也有相应机制,全力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专门设立华侨华人专用政务服务通道,并在全省率先设立涉侨审判专业合议庭等,不断健全为侨服务体系。同时还在数字联侨平台“潮汕家园”开辟“百千万·桑梓情”芳名榜,表彰了一批先进个人,带动了更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潮商乡贤关心关注、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
全力打造“一区县一集群”产业发展格局
实施“百千万工程”,产业是关键。据陈涛介绍,汕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造业当家”工作部署,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推动“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产业合理布局六区一县,全力打造“一区县一集群”产业发展格局。
首先是强化园区集聚效应。汕头开展了“园区建设提速年”行动。2024年1至11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了30%以上。“我们高水平打造了代表全球海上风电行业最高制造水平的‘四个一体化’装备制造产业园,将不同企业整合为‘一家工厂’的上下游‘车间’,从设计到制造到最后的培训整个整合到一起,推动生产效率提升3倍、园区用地面积相较同等产能规模用地减少75%。”陈涛说。
同时汕头推动传统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了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智能化纺织工业产业园区、汕头国际会展中心以及纺织大厦等纺织产业“四大工程”,为打造全球纺织产业枢纽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推动产业“链式改造”。主要聚力强链、延链、补链,比如,濠江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积极招引头部企业,组建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联合体,前端研发落地全球最大的40兆瓦级风电机组实验平台,中游制造引入了轴承和齿轮箱生产线,下游服务涵盖开发运维培训,产业链完备率跃居行业前列,这个产业园的打造也入选了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同时,汕头也注重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谋划了建设汕头科学城,推动“南澳科学会议”晋升为国家级平台,发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效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汕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质年”行动,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用能、用工、物流等生产性成本。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创建“无证明城市”,推行涉企“综合查一次”清单制度,“秒批秒报”事项数量从206项增长到1107项,与30个兄弟地市合作开展“跨域通办”事项1341项。
陈涛表示,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各区县都涌动着创新与发展的热潮,汕头也正成为众多企业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心向之城。“我们向海内外的企业家发出邀约,欢迎大家来汕头投资兴业、共谋发展!”陈涛说。
统筹:贾政、魏丽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翔宇、王纳、曾焕阳 通讯员:陈殷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