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党媒评论员看广州
本期主持:刘硕
嘉宾:肖明君(济南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
刘硕:去年底,《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提出在道路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设置非机动车道,完善非机动车信号灯、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对此,您怎么看?
肖明君:为非机动车适度“让路”,广州市走在了前面。从新出台的规定,到最近两年路面设施的升级,都为非机动车出行提供便利。其中,因地制宜设置非机动车道是一个颇具城市特色的亮点,比如,在市区内大桥上增设“电单车专用道”,在桥路连接处新建非机动车临时坡道。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给非机动车留出这么充裕的路面空间?难道城市不应该在基础设施上向更具有产业前景的机动车倾斜吗?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反映着过去一段时间非机动车在路权上的尴尬。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首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机动车主要包括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等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车辆,它们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上拥有合法的行驶权利。其次,从非机动车的应用环境来看,自行车也好,电动自行车也罢,它们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通勤方式到行业工具、从自有自用到共享出行,骑行需求更多元,使用模式更丰富,在这种背景下,拓展和保障“骑行需求”势在必行。
刘硕:您认为此举将给广州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肖明君:广州为非机动车主动腾挪路面空间的做法,是城市文明的体现。实际上,给非机动车道“让路”,这不仅仅是路权上的承认,也是对交通秩序的优化、对交通安全的强化。可以看到,在广州城区,除了非机动车“专道”上桥,许多设置在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以护栏隔开,确保非机动车骑行空间,保障行车安全。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串道混行”,也有助于缓解道路拥堵问题。
将非机动车道纳入城市道路规划,考验的不仅仅是为民情怀,还检验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很多人都知道,管理非机动车是件令人“脑门冒汗”的事情。但是,广州还是选择了主动作为,推动精细化管理,尤其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一路一策”原则推进非机动车道改造提升。比如,有的适度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有的协调路内停车、有的利用人行道富余空间,还有的则完善非机动车信号灯、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这些举措“五花八门”,下足了“绣花功夫”。
当然,保障非机动车道“上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于新政策和新举措的落地,城市文化和市民行为模式也需要“调试”一段时间,以期逐步适应。但是,在“畅通行、保安全、提品质”的基础上,多方面持续推进非机动车道建设和管理,进一步优化道路设置,让“骑行一族”有路可骑、让“绿色出行”一路顺风,这是大趋势,也将有“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