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珠江西航道碧道(青年公园-荔港南湾段)完工并对外开放,不少沿江小区的居民趁着好天气,来到这一段江边碧道休闲、遛娃、锻炼。在此前荔枝湾涌、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完工并取得良好反响的基础上,随着上述项目的开放,一条7.2公里长的绿美碧带呼之欲出。不久后,市民游客便可以沿驷马涌-珠江西航道-荔枝湾一线畅游,尽览水岸美景、尽享滨水生活。
▎珠江西航道碧道(青年公园-荔港南湾段)开放后人气旺
翻开地图,广州荔湾区俨然“水城”:这里自古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以水秀花香著称,范围内共有河涌91条,总长134公里;有荔湾湖1个湖泊,水域面积15万平方米;加之珠江穿城而过,塑造了荔湾“一江三岸、百里河涌”的水系格局。驷马涌、荔枝湾涌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两条千年古水道。
2023年,为解决荔枝湾涌、驷马涌周边设施老化、出行不安全等问题,为群众营造更加舒适、安全的滨水生活空间,荔湾区高质量实施荔枝湾涌和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实现荔枝湾、驷马涌与滨江老公园、老景区、老街区的融合,助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2023年底,荔湾区将珠江西航道碧道建设与荔枝湾涌、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统筹起来,谋划贯通珠江西航道、驷马涌和荔枝湾沿岸,打造珠江西航道驷马涌-荔枝湾涌省级绿美示范碧带。该碧带全长7.2公里,包括2.2公里的驷马涌、2.8公里的荔枝湾涌,以及2.2公里的珠江西航道(驷马涌-荔枝湾涌段)。
经过一年的时间,1.6公里的珠江西航道碧道(青年公园-荔港南湾段)开放亮相。“我们注重开放性与可达性,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的幸福。”项目设计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景观院副院长陈智斌介绍,除了设置漫步道、骑行道等慢行路径,完善功能照明,打造林下休闲坐凳、绿地、花境,沿线有不少断点、堵点被打通或优化,更多滨水公共空间被还给市民。
改造前
记者看到,已开放的青年公园-荔港南湾段碧道,充分融入林下休憩、康体、儿童活动等功能。驷马涌闸口处原先有围墙阻断通行,如今围墙被打开,变身少年儿童活动广场,小朋友们在欢快地跑跳、嬉戏。西关海小区低效绿化变为面向全龄人群的开放绿地。老旧中石化码头则融入广州码头变迁历史、西航道工业历史文化,变为一体化亲水空间。项目还打开了青年公园的围墙,让老公园实现绿地及慢行路径的整体提升。
改造后
“以前这一带比较杂乱,野草丛生,现在风景好,好多人喜欢来走一下、坐一下,我也不用走五六分钟去青年公园了,楼下就像公园一样,更方便了。”一位刚结束晨练的街坊说。“我是去年底走到这边,发现变了样,第一反应是‘这个地方是我家附近吗?好像出门旅游一样’。”住在附近电业社区的街坊周姨开心地分享,家门口这么靓,令她感觉很幸福,“有这么好的环境,街坊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大家一起在江边散个步、唱个歌、跳个舞,心情变得好靓。”
▎“通江达水”的“小湾”格局即将形成
而最后剩下的0.6公里碧道,将随着如意坊社区微改造工程、广湛高铁珠江大桥改造工程的建设,在不久后建成。届时,一条7.2公里长的绿美示范碧带将串联荔枝湾涌、驷马涌、荔湾湖等10个公共节点,形成“通江达水”的“小湾”格局。
据统计,在7.2公里碧带全线,针对小区绿地、老旧码头、滨江公园、景区、公服建筑等5类断点空间,荔湾有关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通过架设步道、贯通桥底、拆除围墙、打开公园等多种因地制宜的方式,总共将贯通8个断点,融入漫步道、慢跑道,形成一条连续不断的滨水生活带;同时,充分利用全线闲置空间,将沿线16个生活场景,如口袋公园、桥下空间、滨水绿地等,变为全民共享的开放场所。
目前,正在建设的珠江西航道碧道(西关海至如意坊社区段)将释放约27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形成高品质滨水户外聚集地。正在建设的珠江大桥至如意坊段,即将活化珠江大桥桥底空间为康体运动新场所。此外,项目合理规划西郊泳场地块的停车空间,释放1600平方米休憩空间,变为全民可使用的活动场所,贯通黄沙大道桥底,将杂乱桥底空间变碧带宣传空间。
“我们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完善、优化人性化服务设施,并激发城市更新,改善公共服务,促进周边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带动水经济。”荔湾区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鞠辉表示,已完成的荔枝湾涌-驷马涌滨水环境改造,有效促进片区产业形态变化,沿线新商业逐渐出现,居住区逐步升级,已形成“最广州”的食、住、游资源路径之一,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机遇,以荔枝湾涌为例,改造后带动景区重点节日日均人流17万人次,区域人流量提升70%,未来,珠江西航道碧带还将串联黄沙水产旧市场、新风港、广州发电厂、原创元素创意园等滨水经济、文化创意类产业地块,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花地河碧道示范段启用,打造南片滨水环境典范
在荔湾南片芳村,珠江支流花地河被荔湾人民视作“母亲河”。其全长约8.44公里,流经芳村7个行政街道、9个经济联社,是荔湾最大的河涌,孕育了深厚的花卉、水乡文化。2024年,结合花地河东侧道路(浣花西路—茶滘涌)拓宽工程,荔湾先行实施花地河示范段滨水环境整治工程,着力建设1.38公里精品示范碧道,打造荔湾南片滨水环境典范。近日,该工程完工亮相,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好去处。
花地河碧道示范段为浣花西路-茶滘涌段,周边新小区众多。原先,沿线是一片缺乏人气的闲置绿地,林木茂密但仅有一条狭窄步道通行,整体存在望江视线不通、活动功能不足、慢行系统缺失、功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满足人的需求,是花地河示范段滨水环境整治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造前
项目设计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景观院高级工程师沈子茜介绍,花地河东侧道路(浣花西路-茶滘涌)是新近完工的市政道路,在该道路未建成时,河边绿地一部分被占作车道。如今,随着市政道路的落地、花地河示范段的完工,部分被占的空间被还作慢行空间,林荫之下,漫步道、骑行道、慢跑道宽敞、平顺,以阶梯隔离、绿化隔离等方式实现互不干扰,并通过护栏隔离实现人车分流;二级堤之间增加了无障碍通道,广钢铁路专用线花地河大桥过街设施也被优化,下桥后不会直冲机动车道,出行的安全感、舒适感大大提升。项目还重点完善配套设施,补充休息停留区,提供全龄段、全天候户外活动空间,在绿化景观上,体现千年花乡底蕴、花卉主题元素以及生态海绵设计。
“以前河边的环境还可以,现在更靓了。”周边街坊杜姨说,最大的感受是灯光的提升和人车的分流,“以前灯光暗,晚上不怎么来,现在,每晚我都来散步!”“我们小区里只有滑滑梯,4岁的孙子都玩腻了,现在河边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儿童玩乐设施,他早晚都要来玩,可开心了!”另一位街坊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深挖花地河沿线生态景观、人文历史、传统文化等资源,凸显水秀花香特色,并融入生态、产业、文旅等元素。花地河始于隋,兴于宋,拥有千年历史,花地河北出口东岸,在唐宋年间是外贸大港大通港所在地,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各地花种,舶来的花卉也多在这里“登岸”,周边沼泽湿地被开垦成了花田,花地之名由此而来。沈子茜介绍,项目融合花地千年花乡历史,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岭南花乡科普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科普宣教点,通过科普馆展示荔湾花乡故事,科普“岭南第一花乡”历史脉络,并作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素馨花传说”的指定宣传点。“芳村是广州最早培育素馨花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古老月季远渡欧洲的出口地,这些都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我们在岭南花乡科普馆展出162种岭南本土植物标本,在户外科普活动区打造月季花圃、素馨花境,种植五彩月季和素馨科植物,就是想呈现芳村、花地的传统。”沈子茜说。
“花地河沿岸现在是广州热门的人居板块,工程提升了花地河滨水空间品质,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等互相配合、促进。荔湾正积极谋划推动花地河水上运动项目,大力发展花地河绿色水经济。欢迎大家来花地河畔置业、休闲!”鞠辉表示。
▎荔湾:全区累计新建碧道81公里,打造出一批高标准碧道
近年来,荔湾区在全力巩固水污染防治成果、持续改善河涌水环境的基础上,逐渐推动治水工作从水里向岸上转移,积极开展水秀花香碧道建设和滨水环境整治,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碧道建设任务,初步实现区域碧道、绿道、慢行道互联互通、成网成片。
全区累计新建碧道81公里,先后成功打造了珠江、大沙河、荔枝湾、驷马涌等一批高标准碧道典范,3条碧道被评为“广州市优质碧道”,大沙河生态碧道荣获202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非洲、亚太和中东区(AAPME)“洪水和水资源管理类”荣誉奖和2022年度广东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奖,被评为2022年广州市水务精品工程示范项目;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获2024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非洲、亚太和中东区(AAPME)“社会和社区健康类”荣誉奖;珠江后航道聚龙湾段政企共建碧道获得A+Awards旧建重造类项目最高奖——评审之选大奖及中国首个sites铂金级认证。因碧道建设成效突出,荔湾区获省河长办激励,是广州市唯一获得激励的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通讯员:荔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