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七中学民乐团带来的琵琶合奏
我们的节日·端午
端午前后,广州处处充盈着端午节的浓厚气息。在越秀区,市民游客与身着古装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场场“诗词PK”,穿上汉服体验品茗与汉礼,参与传统宴会游戏投壶射箭;在番禺区,一艘艘竞速龙舟如离弦之箭,展现着拼搏争先精神;在黄埔区,文明单位结对共建,为端午节平添了更为深远的文明意蕴。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节日前后,广州市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进市民生活,让广州市民乃至大湾区人民在喜庆氛围中感受到端午节日的独特魅力,广泛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能。
潮趣味足:端午文化“活”起来 文化互融心相通
伴随着越秀区大南路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的童谣《廿四节气话丰年》,由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越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单位承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暨首届越秀区潮趣端午新风嘉年华活动在广州市工人文化宫正式举办。
通过文艺节目展演、湾区文化沙龙、特色民俗体验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深入挖掘端午传统节日蕴含的爱国忠孝、崇尚健康、尚美尚新、追求团结的文化价值。活动现场举办了广州市“我们的节日·端午”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扇形装置随着五彩光柱的指令缓缓展开,寓意从越秀出发,覆盖全市。
端午节不仅是传统文化载体,也是链接粤港澳的共同情感和文化纽带。本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邀请了来自粤港的三位嘉宾,现场分享讲述岭南文化故事、湾区故事,推动在文化互融中促进人心相通、湾区发展。
“通过体验扒龙舟、吃粽子等传统习俗,我们可以了解到南粤端午习俗的历史概貌、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应枫介绍道。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表示,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能够在文化互融中促进人心相通、湾区发展。
越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端午期间,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活动还将邀请独居老人、来穗人员、困境儿童等群体共同参与,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传统味浓:彩旗飘龙舟竞渡,艾草香沁人心脾
龙舟是端午文化的重要载体,起龙、采青、赛龙、游龙等一系列龙舟活动,引导市民群众亲近自然,在“劈波斩浪”中感受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6月2日,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番禺区农业农村局、番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石楼镇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番禺区“百千万工程”彩龙竞艳暨石楼镇中海亚运城雅生活龙舟邀请赛,在石楼镇砺江河举行。
活动当天,河面彩旗猎猎,鼓声雷动,10支传统龙舟参加彩龙竞艳,32支标准龙舟参加400米竞速角逐,争夺今年“龙王”宝座。一河两岸人声鼎沸,上万市民驻足观看,为赛事加油喝彩。
在天河区天园街,由天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浓情迎端午,艾草养生锤制作”端午节主题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参与。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一把把造型别致、寓意吉祥的“柿柿”如意艾草养生锤逐渐呈现在大家手中。
搓丸、抓药、熬膏、DIY香囊、猜谜……6月8日,广州市南沙区举办南沙科普游系列活动——“端午艾草香,中医非遗韵”,25组家庭前往南沙鹤年堂中医中药养生文化非遗科普基地了解国家级非遗和中华老字号,学习中医药历史文化知识,体验中药煎煮、搓丸、抓药、熬膏等中医药技艺。
节日味醇:结对共建迎端午 文明传承谱新韵
6月6日,黄埔区红山街道文船社区文化广场热闹非凡,“红山红 心连心 浓情端午粽飘香”——黄埔区2024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如期举办。
本次活动中,黄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黄埔海关、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家文明单位结对共建,进一步融合资源优势,设置丰富的便民摊位,将文艺表演、非遗手工、端午讲古等活动送到居民家门口。
在非遗香囊摊位上,手工达人孙丽萍现场教授居民制作端午香囊,市民有序领取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包香料、缝香囊,不一会儿,一只只精巧的香囊雏形就出现在大家手中。“在古代,人们常常在端午前后佩戴香囊。香囊不仅象征着人的高尚品德,在民间也有提神去晦的用途。”孙丽萍向大家介绍了不同香囊的制作方法,并介绍了不同香囊材料的作用,让大家对端午节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黄埔因港而兴,汇通大海。2007年6月,黄埔“扒龙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在端午节主题非遗宣讲环节,黄埔文史专家李伯云头戴红色龙船帽,手拿红色船桨,围绕“起龙请龙”、采青、游龙探亲、龙船会景等传统龙舟环节,为市民群众讲述黄埔端午龙船竞渡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 信息时报记者智顼颍 通讯员穗文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