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奔涌,交织农耕文明的千年回响;八口入海,造就扬帆远行的雄阔浩荡。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这是农交会首次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会客厅、国际交往中心,广州深度链接全球资源,以持续扩大的“朋友圈”对接天下客商、全球佳品。
都市农业大显作为,岭南乡村大有天地,农民增收大展身手……广州与农业的故事,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昨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岭南农耕文化的大传承
农交会,打头就是一个“农”字。
纵览广州城,车水马龙,灯火璀璨,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在外地朋友眼里,农业似乎与广州没什么关联。
其实不然。
甘草岭遗址等考古发现证实,广州已有4000多年的农耕历史。古时候广州就是岭南农耕文化的中心。
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广州市海珠区范围就已经出现了高畦深沟系统。海珠先民在商品农业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温多雨、地处珠江口、水网密布的自然条件,巧妙构建了极富智慧且旱涝保收的“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生产模式及“水—果(菜)—草—鱼—鸟”完整的生态链,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2021年,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同样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还有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和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番禺(即今之广州)是“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果”指的是“龙眼、离支(荔枝)之属”。这说明西汉时期广州就是南方重要的佳果重镇。
广州人不仅精耕细作,生意头脑也不含糊。宋朝时荔枝甚至开始远销国外。北宋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这被认为是关于广州佳果远销海外的最早记载。
据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赵飞的研究,独特的文化感染力使荔枝成了来华欧洲人士最早关注的果品之一。自1570年起,他们不间断地以文字、绘画等形式向西方介绍荔枝。
广州的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哪一个都与“农”字息息相关。
从西汉南越国算起,广州人种花、赏花、爱花的历史,至今也已有2000多年。
今日芳村之花地,在唐宋年间是扼南北交通咽喉的外贸大港——大通港之所在,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各地花种,舶来的花卉也多在这里“登岸”,经年累月,沼泽湿地被开垦成了花田,“花地”之名,由此而来。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鲜花铺就的海上贸易之路,来自异域的奇花异草,经由这条“丝路”漂洋过海,在广州芬芳吐艳;岭南本土的花卉,在“丝路”沿线留下倩影芳踪。
素馨、指甲花、水仙、郁金、睡莲,“花从海上来”;茶花、月季、杜鹃,传至海外,风行全球。
花城“买全球”和“卖全球”的大买卖
广州人种花、爱花、赏花的习俗,延续至今。
在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展示大棚内,颜色喜庆的红掌引人注目。“新品种粉花粉穗,比红花的品种更娇艳。”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科研管理科负责人宿庆连介绍道。
目前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创新品种103个,其中红掌48个,在国内形成了“小品种大产业的‘广花红掌’品牌”。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不会受制于人,价格也就被打了下来。新品种新技术“送”到花农手中,成果转化、落实见效,花农和消费者都直接受益。如今,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红掌新品种种苗约占国内市场的六分之一。
为加快推进广州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广州花卉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擦亮广州“花城”名片,广州还制定了《广州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该方案提出,广州力争到2026年,花卉生产面积稳定在34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达到100亿元。花卉种业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交易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多元,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特色优势品牌更加凸显,“花城”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初步建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产业链条协同高效的现代化花卉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花卉种业创新中心、现代花卉市场流通中心、花卉产业融合示范中心、全球知名的盆栽花卉交易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花卉产业高地,实现广州花卉交易“买全球”“卖全球”。
农交会现场。
在农交会感知中国农业进入新时代
农交会重在“交”。说到买卖,农交会长期以来以推动贸易合作为目标,是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重要平台。
本届农交会以“展”为媒,对标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新要求,突出农业现代化、营销促销、乡村振兴等关键元素,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聚焦行业热点,举办强农论坛;专门设置智慧农业、现代农机等展区,推广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成果;组织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发布活动,展示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系列最新成果;举办农业品牌成果发布与推介活动,设置茶叶、水果、水产品以及农垦等主题展区,发布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展示农业品牌建设成效。
本届农交会还将创新举办2024全国脱贫地区“土特产”走进大湾区推介周暨全国农产品采购商联盟成立活动、采购商专场活动,设置线上带货达人直播专区,支持各地开展营销推介活动,大力促进农产品销售;首次设立乡村帮扶展区,以家庭农场、帮扶车间、乡村工匠等为载体,重点反映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成果,推介脱贫地区品牌农产品,对接帮扶产业发展需求,促进脱贫地区农民持续增收。
而在农交会广州展区,公众可以沉浸式感知超大城市“菜篮子”工程为农产品供应保驾护航、都市现代农业聚链成群、穗农优品火热“出圈”;看无人机如何为全市农药减量,看人工智能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看未来农场探索“平台+孵化器”双轮驱动模式……大城大农,在希望的田野上,广州正奋力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全力打造优品丝苗米等6条产业分链
依托丰富的农业和生态资源,广州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努力构建与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全力打造优品丝苗米、绿色蔬菜、北回归线荔枝、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现代渔业6条产业分链。
广州持续强化都市农业产业的核心引擎:迟菜心产业园内的育秧中心通过实时监测室内温度、湿度等数据,可实施秧苗御寒监控预警;丝苗米全产业链示范区内的自动控温催芽室,与传统育秧相比,可节省60%的人力成本与20%的能源消耗。
智慧新管理日新月异——南沙的智慧渔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艾米5G智慧农场获评为“智慧农业示范场景”优秀案例,从化的5G+AI智慧荔枝果园获评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广州智慧农业持续提质升级。
为加快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除了财政支持预制菜产业园建设之外,广州也依托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定向发酵技术、风味调控技术、低温锁鲜技术等入选中国预制菜产业前沿科技名录。
抢滩国际市场,打造国内进出口示范
商务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大促进支持力度,培育高质量发展主体。
当前,广州正加快建设广州(南沙)国家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助力全国农产品抢滩国际市场,率先打造国内进出口示范。2023年,广州市农产品进出口总量超过860万吨、总额超过810亿元,今年1—10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量809万吨、同比增长14.9%,其中出口增长18.9%、进口增长14.6%。
在巴西阿波迪举行的中巴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项目启动仪式上,来自中国企业的31台智能农机设备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极飞农业无人飞机成为第一批入选项目的技术装备,帮助巴西中小农户提升农业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该示范农场项目对于深化中国和巴西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的科技合作意义重大,是中巴携手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有力举措。项目重点推进精准播种施肥、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收割等智慧农业创新技术在巴西农场的落地应用。
巴西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目前共有390万个家庭农场。这些中小农户拥有全国23%的农业用地,满足了巴西本地70%的粮食消费量,但其机械化水平却仅为12%。面对不断上涨的农资投入和劳动力成本,巴西家庭农场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近年来,总部位于广州的极飞科技已经将农业无人飞机、农业无人车等自研产品引进巴西市场,在播种、撒肥和施药等环节,助力巴西农民实现全自主精准作业。灵活高效、操作简单的智能农机设备,更适用于巴西家庭农场的中小规模农业生产。
随着中巴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的落地,更多的农业科技产品将会落地巴西,降低技术的获取和使用成本,为当地智慧农业发展注入创新力量。
“美丽乡村”助力“美丽经济”大提速
古巷深处,传来历史低语;泛舟湖上,与微光清风做伴;绿野丛中,感悟生命浩瀚。去听春风吹过山野,去看稻浪千层涌动,去感受太阳亲吻万物。乡村,为你打开生活的另一面。
广州以精品示范引领乡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紧盯城市品质提升任务要求,升级带动全域美丽宜居。在具体动作上,广州部署开展“标杆示范、达标提速、消薄补强”三大行动。同时,广州还深化“新乡村示范带+”工程,接续提质建设14条精品示范带,其中2条获评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乡村休闲精品、美丽乡村旅游线路推介,促进乡村酒店(民宿)品质提升,仅“十一”假期全市乡村游就超648.5万人次,广州乡村游持续火爆。
前不久,以“百千万工程”为背景题材的微电影——《逐梦》举行了首映仪式。电影中的原型吴小丽是广州从化返乡创业青年,也是一名民宿经营者。
山水相连、人文相近、资源互补的南昆山与罗浮山,是流溪河、增江两江源头,农业资源丰富、土地充足、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地处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龙门,有远近闻名的地派温泉,而吕田镇三村村是前往地派温泉的必经之地,适合发展乡村农旅。微电影主角吴小丽萌生了开民宿的想法,通过创办“小桥人家乡村体验基地”,吸引游客来此体验乡村宁静慢生活。农家乐和民宿相继出现,开展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们还可以在本地开展经营,共同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广州接“二”连“三”唱好农文旅融合戏,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用地精准化供给,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把乡村魅力转化为经济活力。着力推动“三产”融合综合体建设,培育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广州持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迈向富裕富足。2023年,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万元,增速连续16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既是中国农业的一次集中展现,也是广州向时代交出的一份答卷。来农交会,看城与乡的共融,看农业盛会与千年商都的碰撞,看广州与世界的对话。
农交天下客,天下客农交。来农交会,看广州与国际国内农业产业的“双向赋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 穗农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杨耀烨、邱伟荣、骆昌威、吴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