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龙舟赛、英歌舞等岭南传统文化活动火爆出圈。龙舟是一项集民俗文化、竞技赛事、文旅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催生出独特的“龙舟经济”,能带动餐饮、住宿、娱乐、金融、文化、体育等产业的协同发展,还带动了龙舟研发制造、龙舟模型、龙舟培训、龙舟研学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在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期间,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许莉俊和省人大代表、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均围绕龙舟文化、龙舟经济建言献策,建议要抓住机遇,大力支持发展龙舟经济。
“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不仅推动共建人文湾区,还实现了人文与经济的相融互促,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中,龙舟文化群众基础广泛,参与互动性强,最能彰显湾区人文精神,成为大湾区文化品牌‘顶流’。”省人大代表、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表示。
龙舟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龙舟制作技艺、赛龙舟、端午节民俗、龙舟说唱等内容和类别。据广东省文旅厅数据,2024年端午假期三天(6月8日至10日),广东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92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1亿元。全国举办龙舟赛的省份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在最火的广东,外地游客占观赛人群总数的15%。
“广东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龙舟队,各村划着龙舟、顺着水网,一站站巡游探亲,龙舟关系到整个村子的集体荣誉。背后的文化精神是同舟共济、共同拼搏。”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许莉俊说。发展龙舟经济,也有利于带动各乡村的发展。总之,广东在发展龙舟经济方面有很好的自然、社会及经济环境。
不过,目前龙舟活动主要由各镇村、各社区各自举办,各地方的龙舟活动信息较为分散,不利于游客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和规划行程。龙舟活动未能统筹联动其他文旅活动和产业一起发展,跟“百千万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没有联动起来。
因此,许莉俊建议要大力支持发展龙舟经济。具体来看,需要省级统筹、各级联动,打造“一地一品牌”特色龙舟经济。由政府部门牵头,省、市、区县、街镇、村、社区各级联动,对龙舟经济进行统筹打包开发,将“广东龙舟文化”作为一个大的公共文化IP和名片来推广。各相关地市依托自己独特的文化禀赋,找准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龙舟文化子IP,创立“一地一品牌”特色龙舟经济,如叠滘龙船漂移、惠东海上龙舟竞渡等,把龙舟带来的“大流量”,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能量。
黄晓丽也建议要统筹整合湾区龙舟资源,以更大力度扩大“粤港澳龙舟IP”的影响力。在“龙腾湾区·潮游广东”2024年广东龙舟季系列活动基础上,升级打造粤港澳龙舟文化季,整合粤港澳龙舟资源,举办龙舟赛事、龙舟民俗文化论坛、龙舟文艺精品巡演、龙舟当代艺术展、龙舟产业博览会、国际龙舟运动嘉年华等。
许莉俊还建议,加强龙舟经济与文商旅体产业、“百千万工程”融合发展。岭南的龙舟文化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龙船的传统仪式,如起龙、采青、点睛、招景、趁景、游龙、斗标、龙船饭、藏龙等。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强补链,补充与龙舟文旅项目配套的特色民俗文化产业链,整体规划龙舟活动。创新龙舟经济的消费场景,多渠道激发消费潜力。从各村起龙、采青到龙舟赛、龙船饭,做到每周有亮点,不要只局限于龙舟赛。联合文旅企业策划开发特色龙舟旅游产品及文创周边产品等,策划龙舟制造厂参观、龙舟研学、龙舟观赛等,配合其他地方民俗等丰富活动,形成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站式体验。此外,对传统龙舟制造及现代化新式龙舟及新材料龙舟研发制造进行大力扶持,推动龙舟模型、龙舟培训、龙舟研学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