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获得感,改革的含金量。
昨日,广州市第二届“最具获得感”改革评估活动成果发布会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举行,作为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活动发布了广州10个“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和6个“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入选的16个案例涵盖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为群众生活排忧解难等多个领域,其中不少案例凭借其首创性、可及性、可复制性走出了广州、形成了示范,充分展示了广州改革的力度和温度。
为了更好总结广州改革创新经验,精准对接企业和群众的深切期盼,活动邀请案例单位相关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群众代表等共聚一堂,就广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开交流互动。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新山出席活动。
评估突出“获得感”
呼应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福祉
为了更好总结广州近年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改革创新举措和鲜活经验,广州市委改革办委托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社)作为第三方机构,开展第二届“最具获得感”改革评估活动,以“群众的获得感,改革的含金量”为主题,鼓励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深化改革。
评估活动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等组成评审团,经过专家评审、路演答辩、社会评议等环节,从164个申报案例中,选出10个“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和6个“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
刘根生
评审团成员、广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常委刘根生表示,从早期的开发区建设、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再到勇挑“试验田”重任、推进南沙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很多重大改革都打上了鲜明的广州烙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难在突破性、独创性,还需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具获得感’改革评估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日报期待通过“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成果的示范和评估模式的创新,在生动展现广州改革成效的同时,进一步剖析更深层次的改革问题,进一步瞄准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真实需求,推动评估成果更好呼应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福祉。
创新模式聚民意
征集与评议渠道均具开放性
“人民”,是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改革的价值旨归。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评估活动在征集渠道、评估主体、评估模式上充分体现“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创新。
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企业、群众、媒体、机关等主体广泛征集各行业各领域改革案例,收集改革案例164个,有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改革的热情和动力。
专家代表多方“选”。邀请多方组成评审团,从创新性、实效性、示范性、可持续性等不同维度对案例进行两次评审,筛选出27个具有改革含金量和各方面代表性的改革案例。
路演答辩现场“评”。组织入围改革案例牵头单位现场比武打擂,对改革做法、特色亮点、复制推广情况、深化拓展思路等内容现场演述、评委现场打分。
深入一线群众“议”。组织召开基层工作者和党员群众、科技人才、企业家三场征集意见座谈会,从基层一线满意度、创新创业体验度、经营主体感知度三个维度,充分听取对27个改革案例的社会评价,面对面征集改革意见建议。
多渠道听取意见共同“谋”。依托“心愿值班室”等平台,梳理出一批具有建设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改革“金点子”,作为推进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参考,形成群众“出题”、发展“点题”、多方联动“解题”的改革推进模式。
案例“画像”显实力
四成申报案例在全国全省获推广
广州日报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课题组在活动上发布了《广州市“最具获得感”改革观察报告》,介绍本次第三方评估工作的过程,对申报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并综合专家学者意见提出媒体智库的建议。
发布会现场
课题组对164个申报案例进行画像分析,发现从改革领域看,38%的案例聚焦营商环境、基层治理和数字政府领域。其中有18%集中在营商环境领域,数量排名第一。这反映了广州“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成效。据悉,广州去年推动新登记经营主体超60万户、增长11.6%,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位。华南美国商会报告显示,广州连续7年被列为最受欢迎投资城市。
创新性强。32%的案例具备全国首创性,41%的案例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改革发展,特别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为基层减负等领域较多采用数字化技术为公众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例如,包含多项全国首创具体措施的广州就医无感支付,背后是医保端待遇管理、银联端统筹平台、医院端医疗结算、银行端授信支付的“四端一体”医保结算支付新模式。该模式是广州市医保部门聚焦参保人就医报销、缴费排队时间长问题推出的一项便民举措,市民签约开通就医无感支付服务后,即可免除缴费窗口排队或手机操作等缴费环节,实现医保“秒报销”,先看病、后付费、免排队。
影响力大。40%的案例在全国或全省得到复制推广,为其他城市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州经验”。例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改革案例“信用破解经营主体电、水、气等公共服务办理难题”,首创以“信用报告+信用承诺”替代相关证明,方便经营主体申请用电水气报装,有效破解老旧物业产权证明难、报装地址核实慢问题。此项改革举措已在多个省区市复制推广。
含金量高。36%的案例获省级及以上荣誉,24%的案例获得国家级荣誉,近半案例获中央级媒体报道和推介。
机动车年审时若碰到行驶证盖满签章,可以向检测站直接申领行驶证换证业务,即受理即出站,让车主快速办结年审业务;在无犯罪记录证明和公证(出国境类)“一件事套餐”联办窗口,申请人从跑2个部门、跑动4次、提交材料6份减少为跑1个部门、跑1至2次、提交材料3份……去年10月,广州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登上了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一窗通办”如何跑出便民“加速度”》。
专家声音
开门共谋新举措现场共绘新蓝图
案例的“画像”也是广州改革的“缩影”。课题组认为,入选的案例在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上更见功夫,在为群众精准排忧解难、突出“一老一小”两个重点服务上更显温度,在创新运用改革“方法论”“工具箱”,敢啃“硬骨头”、勇闯“深水区”上更有作为,折射出广州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的锐气不减,革故鼎新的活力更足。
孙不熟
评审团成员、著名城市专家、“城市战争”微信公众号创始人孙不熟表示,花都区“多措并举探索老城区危破旧房自筹自建新路径”及天河区“人大代表‘随手拍’办好民生‘微实事’”改革案例令人印象深刻。老旧小区老化问题严重,是改革中的硬骨头,也是人民的呼声所在,花都区没有回避,勇于试点,开创了旧房改造的新路径。天河区同样敢于直面问题,人大代表“随手拍”形式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有效促进了市容环境提升、安全隐患排查、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管理等,提升了“城市客厅”形象品质,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果的发布,是对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肯定,更是起而行之、二次创业的号召。发布会刚一结束,广州市委改革办着眼以评促改、以评促进,对标“人民满意”、走好“群众路线”,委托广州日报社随即举办营商环境、民生事业两场深化改革对接座谈会,邀请在评估过程中提出改革“金点子”的热心专家、企业家、科技人才、街坊群众等,用一整天时间与有关领域市直部门和区面对面共商共谋,推动群众智慧与改革谋划“双向奔赴”。
“聚焦‘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建议根据细分产业赛道、按照产业全生命周期来制定个性化支持政策,打造广州特色的招商品牌。”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艾莉建言。
如何盘活街道和社区闲置的公共空间也是座谈会的热门话题之一。长期关注该问题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德雄直言,推动相关单位走出“舒适区”,关键是要改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维,将共建共治共享“三共”落到实处。
……
座谈会上,围绕广州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等重点议题,评审专家和“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基层群众等代表共商深化改革举措,致力把评估成果用到刀刃上、落到企业和群众的心坎里。
探寻改革成果“创新密码”书写“二次创业”广州新篇
广州市新一轮10个“最具获得感”和6个“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出炉。从“信用破解经营主体公共服务办理难题”到“‘五个一批’加快高中学位供给改革攻坚”,从“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到“创新长者饭堂”……这些改革举措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更让企业和群众实实在在受益,成为广州改革的生动注脚。
“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排名不分先后)
市发改委:信用破解经营主体电、水、气等公共服务办理难题
信用赋能承诺先行
信用赋能,承诺先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积极探索运用“信用+”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巧用信用数据赋能,以“信用报告+信用承诺”替代传统证明,实现电、水、气报装信用赋能“承诺办”、重大项目“容缺办”、公共服务“智能办”。自“信用+电水气”模式广泛应用后,经营主体只需在电水气业务平台提供信用报告并签订信用承诺书,电水气公司确认主体无相关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及欠费记录后,经营主体即可方便快捷地申请用电水气报装,有效减轻基层工作压力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目前,相关做法已惠及广州各区经营主体并产生实际案例,累计以“信用+”模式向经营主体提供供电服务超926万千瓦时、供水服务超63万立方米、供气服务超32万立方米,推动形成知信、守信、用信的浓厚氛围。
市公安局: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
“一窗通办”服务升级
一窗通办,服务升级,以公安服务“广州速度”,彰显便民利企“广州温度”。广州市公安局聚焦企业群众办理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多头跑、来回跑、重复跑”等问题,启动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项目,将仅能办理单一警种业务的“专业窗口”升级改造成办理多警种业务的“综合窗口”,实行“前台综合收件、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管理运行模式,实现“进一扇门、取一个号、找一名警察、办一串事”。截至2024年11月,市、区两级公安政务服务大厅共建成65个“一窗通办”综合受理窗口,升级后的综合受理窗口涵盖上千高频事项,2024年办理业务38万余件,日均办理量同比2023年增长24.3%,企业群众惠及面逐年上升,先后接待各级人大代表指导监督近400人次。
市人大常委会: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市、区统筹,将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整合为604个,赋予每个联络站1个编号、1个二维码,7200多名五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群众通过扫码即可随时随地向代表和联络站反映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代表联络站闭环工作链条,创新实现“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编号赋码,打破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时空限制;实事速办,形成闭环工作链条;上下联动,推动联络站工作提质增效。代表联络站编号赋码以来,群众扫码反映意见建议16720条,绝大多数在规定时限内收到办理回复。其中,2024年以来更是收集群众扫码意见建议13685条,比2023年增长350%。从线下到线上,从定时到随时,从单向到双向,用行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市卫生健康委:“育”见羊城、不负所“托”,打造广州特色托育服务网络
智慧赋能普惠托育
智慧赋能,普惠托育。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开展托育服务工作,以建机制、搭网络、强监管、多供给为重点,大力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以民生为重,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区街(镇)三级管理体系和部门联动机制;以政策为笔,绘就三年行动计划蓝图,全链条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以医育融合为翼,依托医疗资源,在全国率先搭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体系,建成涵盖组织机制、实施方案、备案管理、卫生保健评价和质量控制为一体的指导体系。截至2024年,全市可提供托位数近9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为4.96个,较2019年提升了95.3%,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创新空间指标惠企措施,建人民满意的好房子好社区
“一站式”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以改革之刃,破发展之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聚焦企业群众诉求,推出六批146条改革措施,贯穿“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工程报建—不动产登记”全业务创新链条,尤其在打造“舒适、幸福社区”方面推出系列创新措施,鼓励和支持全市探索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创新提供“高品质建设用地”,实现“拍地即进场、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创新推广“高品质健康住宅”,打造“高品质公建配套”,以“一站式”服务满足居民多元需求。调查显示,系列惠企利民措施知晓率、透明度、兑现率均为100%,已体验过改革措施的受访企业对改革措施整体满意度近90%。努力以更多“好房子”承载市民“好日子”,以更多“好社区”助力群众“好生活”。
市医保局:“先看病、后付费、免排队”就医无感支付解民忧
无感支付就医无忧
无感支付,就医无忧。广州市医疗保障局立足广州地区医疗资源丰富、就医需求量大的实际,聚焦群众就医缴费排队时间长、医院窗口人工缴费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数字化赋能,深化“互联网+医保”创新,构建了医保端待遇管理、银联端统筹平台、医院端医疗结算、银行端授信支付的“四端一体”医保结算支付新模式,在全国领先落地就医无感支付,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免排队”。同时,升级“亲情代付”,让“一老一小”看病不再愁;推出“就医担保”,缓解就医资金压力。就医无感支付有效减轻了医疗机构窗口收费压力,助力医疗机构优化人员配置,深受医院欢迎和好评,同时,群众就医缴费排队环节也由平均2个减少到0个,有效节省了群众反复排队缴费等待时间。
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创新打造校地合作助企惠企品牌
校地合作助企惠企
校地合作,助企惠企。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坚持以改革精神推动校地合作创新发展,组建校地合作助企惠企实践团,探索打造助企惠企联动机制和全新模式。以助企为主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链条”打通引才高端化、惠企特色化平台,用活用好高端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10条重点产业链引入资源,既组织师生到国企民企驻点服务,也安排师生到各区、市直经济部门深度调查研究、深化产业服务,进一步拓展了高端智力资源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广州国企、民企资源优势,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城市与大学相互赋能。诸多改革措施无不围绕企业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促创新,助力营造可感可知、可触可及的一流营商环境,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黄埔区:创设筹建合伙人机制,政企联动提升项目筹建效能
政企联动筹建提速
政企联动,筹建提速。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创设“项目筹建合伙人”机制,政企联动打造项目筹建全流程协同体系。实施“信任筹建”“订制式审批服务”等创新机制,推动项目提前进场,量身定制计划,施工手续、土方外运等筹建各环节多事项跨部门、跨阶段合并办理、并联推进,打破审批壁垒。新设容缺措施,在支持重点项目早勘察、早设计、早报建等方面建立信任容缺机制,实现“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动工”“竣工即投产”,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2023年以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依托“项目筹建合伙人”等创新机制赋能推动下,全区实现333个项目动工,210个项目竣工投试产,其中孚能科技项目从打下第一根桩到实现试投产仅用时10个月,帮助企业节省建设费用约4000万元,投产后每年节省电费超3000万元。
南沙区:港澳居民税费政策快享“规则转换桥”
建规则桥梁促湾区融合
建规则桥梁,促湾区融合。南沙区创新推动营造趋同港澳的税费环境,提升港澳居民获得感,助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协同研究突破粤港澳三地六大方面税制差异,推动10余项税收规则衔接,制定了“港澳税负”计算规则,创建“港澳居民优惠减免测算”工具,实现税惠政策便捷享受。创新跨境参保服务机制,有效避免港澳人员参保双重缴费,让港澳居民能够在南沙享“市民待遇”。目前,“港澳居民优惠减免测算”工具已服务约1000名港澳居民,减免税额近8000万元,节省办理时间超2000天,节约支付中介服务采购费用近1000万元。同时,辐射带动在南沙工作的港澳人才增长123%,其中超3000人申报个税,港澳居民就业企业数量实现翻倍增长。
花都区:多措并举探索老城区危破旧房自筹自建新路径
自力更生旧房新生
自力更生,旧房新生。花都区围绕多产权危旧楼拆旧建新“政策不完善、审批不高效、资金难筹集、管养不长效”等突出问题,积极探索“业主+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共赢的可持续、可推广危旧房屋成片连片拆危建新模式,以集群街2号D级危房为试点,探索出全省首个多产权业主危旧房屋拆除重建的经验做法,为全省旧城更新改造模式提供了广州经验。创新出资模式,鼓励国企领办,政府适当支持,激发了群众热情。通过自主更新,房屋内部空间结构、消防设计、供水供气等得到大幅优化,圆了许多居民多年的“更新梦”“电梯梦”。改造后的房屋市场价值得到明显提升,更是有力带动建筑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采购、家电家具等行业新一轮的投资和消费。
“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
市教育局:“五个一批”加快高中学位供给改革攻坚
以“暖心”举措化“揪心”难题
以前瞻之姿,谋教育之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期望孩子升读普通高中的意愿日益强烈。为回应社会关切,广州市教育局着力高中学位供给改革攻坚,通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扩招一批、试点一批、民办一批等多渠道推进普通高中学位建设。统筹谋划,凝聚市区力量推动高中学位扩增;优化政策,提高学位利用效率;探索综合高中试点,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
2024年,广州市下达高中招生计划80416个,较2023年净增10107个,增幅达14.3%,增量位居全省第一,招生计划占中考人数比例达到62.18%,较2023年提升4个百分点,综合高中首年试点录取情况良好。以改革“暖心”举措化解家长“揪心”难题,让教育改革发展的雨露惠及更多孩子。
越秀区:创新长者饭堂,陪伴三餐四季
长者饭堂温暖四季
长者饭堂,温暖四季。越秀区聚焦长者最为迫切的就近用餐、营养配餐、经济便餐的“一餐饭”服务需求,通过打造四个“1+N”,解锁长者“家门口”的幸福滋味。构建一刻钟助餐配餐网络,发布首张区级长者饭堂地图,实现15分钟服务网络;拓展社会面居民用餐服务,结合周边居民强烈的就餐意愿,创新推动从长者饭堂到社区饭堂的升级优化;孵化复合型长者活动阵地,打造以助餐配餐为主、叠加N项养老服务功能的“复合型”长者饭堂;在全市率先成立“越秀区银发经济产业联盟”,组织开展多场银发集市的“乐活越秀”银发经济特色品牌活动。目前,通过旧有设施改造、共建、租赁公有物业等方式,新增44家长者饭堂,100%社会化承接运营。截至2024年10月底,就餐长者达78.60万人次,同比持续上升。
天河区:人大代表“随手拍”,办好民生“微实事”
以“随手拍”之力促民生之实
以“随手拍”之力,促民生之实。天河区创新人大代表日常履职形式,率先在全市开展人大代表“随手拍”,建立“代表随手拍、政府马上办、人大持续督”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四级人大代表利用碎片化时间履职,通过上传图文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问题并获得反馈,提升人大代表履职深度广度,全天候收集群众烦心事揪心事,全方位推动解决民生微实事,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手拍”突出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从“小事情”做出“大文章”,推动共性问题源头解决,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随手拍”创设以来,推动4500多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90%以上问题立行立改,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天河越来越可知可感,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荔湾区:探索实施老旧物业提质增效新模式
“沉睡”物业获得新生
集成式改革,促“沉睡”物业新生。荔湾区针对辖内老旧物业(包括老旧厂房、老旧园区等)低效利用,甚至闲置的情况,坚持盘活存量、放活市场、激活要素,建立联动机制,破解产权等“不能改”困境;加大财政支持、产业导入,化解“不想改”阻碍;出台工作指引,试点先行,攻克“不会改”难题,以改革担当分批有序推动老旧物业转型提质,打造了一批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产业用房和商业办公场所,以“绣花”功夫促使老旧物业实现“逆生长”,让老城区焕新颜、添活力。目前,荔湾区已推动超20万平方米老旧物业完成转型提质改造,打造了1906科技园、奥宝汇、广州发电厂首开区等一批典型项目,预计到2026年将推动超100万平方米老旧物业改造。
白云区三元里街:探索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织密平安“防护网”、增强群众“安全感”
织密“防护网”守一方安宁
织密平安“防护网”,守护一方之安宁。针对城中村火灾事故易发高发的问题,探索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整合191个最小应急单元和4302名群防群治力量,打造13个“最小应急响应圈”,包括三个圈层:第一层为“1—3—5”分钟自救圈,实现灾害事故发生后1分钟内岗位人员自救、3分钟内互救、5分钟内事发单位或应急网格施救;第二层为10分钟增援圈,灾害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镇街应急救援力量响应;第三层为20分钟专业救援圈,事发后20分钟内消防救援队伍及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响应。三元里街还积极探索建立电动自行车管理长效机制,破解道路拥堵与火灾隐患难题;部署逃生自救“生命线”,为群众指引疏散方向,彰显出“为民温度”“管理力度”“应急速度”,为改革实践树标杆。
增城区:派潭“村晚”,以小活动激活乡村大价值
“村晚”为媒“古韵”化“新”
端上派潭烧鸡、点亮五彩渔灯、展示非遗习俗……增城区派潭镇以“村晚”为媒,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全市首创最具烟火气的“村晚”,由村民作主策划推出系列歌颂家乡、充满乡土情怀的节目,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乡村,实现了“群众是主角,百姓登台唱”;同时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深挖各村文化资源、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借助“村晚”唱响更多乡字号、土字号品牌,陆续探索出“村晚+旅游”“村晚+新兴消费业态”“村晚+直播”等模式,吸引线上线下超2.5亿人次观看,带动旅游总收入约18亿元,实现镇域经济和村集体经济增收、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让“独乐”变“众乐”,“流量”变“增量”,“古韵”化“新章”,为“百千万工程”写下生动注脚。今年元宵佳节,派潭“村晚”与你不见不散!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丁雄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部分案例图由受访者提供)
图表/广州日报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