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初冬,花枝犹俏,似言冬日胜春朝。
何以言胜?一个生机盎然的广州,正跃然于浓墨重彩的“百千万”实景画上。
去年年初,直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最大短板,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施工图出炉。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的关键一年,广州以“头号力度”实施“头号工程”,将施工图、任务书一步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高位布局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梳理重点项目139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天河位列赛迪全国百强区第二位,花都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美丽圩镇建设全线铺开,24个镇上榜全国千强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年集体总收入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珠三角城市第一……
亮眼答卷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奋斗者只争朝夕的拼搏,是让城乡老百姓都过上更好日子的朴素愿望。让我们走近这些“画中景、景中人”,细看广州的“百千万”笔法。
黄埔大吉沙水稻收割的丰收场景。(资料图片)
(一)
“头号工程”,当从高处提笔。
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陆续召开,明确目标任务,出台系列政策。
市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调研,四套班子齐抓共管,八个专班挂图作战,各区各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大抓产业发展、大抓人居环境建设、大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大抓体制机制改革、大抓社会力量参与。
立足优势,挺起产业硬脊梁。黄埔区有机高分子材料、番禺区纺织服装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速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广汽集团推出全球首个乘用车液态氨发动机,亿航智能取得全球eVTOL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小鹏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开工建设,产业向新、向绿、向强。
内外兼修,人居环境绽新颜。盘活荒废古屋、打通城乡通道、整合文旅生态……花都“花漾年华”、从化“生态设计”、番禺“古韵叠境”、南沙“渔舟唱晚”、增城“时光穗稻”、白云“诗画帽峰”、黄埔“纳米水乡”等示范带绘出“面子”美“里子”实的乡村新貌。
多元共治,公共服务增量提质。村民看病更有“医靠”,“一元钱看病”卫生站实现全覆盖,“社保服务镇村通”总体覆盖率达85%。乡村治理更有参与感,从化南平村创新以“小积分”赋能人居“大环境”,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
改革创新,释放发展动力活力。从化区以全国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因地制宜划定10个整治示范片区,谋划实施97个整治项目,整治面积共1.73万公顷,总投资约400亿元,以改革唤醒“沉睡的土地”。
群策群力,帮扶协作开花结果。今年前三季度广清、广梅、广湛共建产业园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76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帮助协作地区在穗建立67个反向飞地,让企业以“协作地区成本”拥有“大湾区服务”、共享“大湾区市场”。
(二)
建设一个经济纵深广阔的新广州,新动力从何而来?从“百千万工程”名称便可得知,广州的发力重点在区县、在镇街、在村社。
一区一策,走特色路。
广州谋划各区差异化品质化发展,推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打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黄埔、番禺、南沙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白云、花都、增城、从化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让11个区各展所长、各显其能。
朝北望,在两座山与河川交汇、绿意成画之处,一座世界级珍稀温泉康养胜地正在崛起,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提速。向南看,越秀入选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十强”,海珠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入选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老城不“老”,向“新”而行。
连城带村,“镇”当其时。
羊城大地之上,一个个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一个个城区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正迸发出无限“镇”能量。在赛迪“2024镇域经济全国500强”中,花东镇位列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109名。花东镇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郊区小镇实现逆袭?答案就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但也不止于这个机场。打好空港这张牌。该镇大力发展临空产业,飞机维修公司GAMECO、新科宇航合计产值同比增长19.5%,玉湖冷链(广州)交易中心正式运营,阿里巴巴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产业为先拼经济,是冲进“百千万工程”的“第一方阵”的密码。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广州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塱头村,是广州现存规模最大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府古村落,通过发力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商业化发展,入选2024世界旅游联盟乡村振兴案例,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长39.04%,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56.81%。
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钱袋子”更鼓,“家底子”更厚,好日子更旺。
(三)
风起南方,潮涌珠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正吹向百县千镇万村。
如何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怎样通过首创性、引领性、集成式改革,不断把区镇村的发展短板变成潜力板?广州的答案是,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向深水区挺进。
土地,就是“最硬的骨头”之一。长期以来,农村建设用地存在利用粗放、闲置浪费的现象。谁来改变这一现状?政府?村民?还是企业?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了2024年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水龙村65.805亩入市试点案例成功入选。增城创新开拓了由市场主体来引导的模式,当地政府担当两项任务:确保政策健全,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全流程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服务到家,通过走访村民、企业深入了解诉求,来提升市场主体入市意愿。
成功入市的土地,未来将建起集农业、轻工业、商贸、办公、饮食、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园项目,有望带动产业投资规模1.4082亿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0个,形成村企共建共享改革试点的生动局面。
“沉睡的资源”可能是农村土地,也可能是城中不得不被遗弃的老旧危房。
花都区集群街2号,原是一座建于1976年的居民楼。在它被鉴定为D级危房(整栋危房)前,居民已感受到房子在“老去”——漏水严重、墙体开裂、“旧得不能再旧”。转机出现在2023年。在探索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过程中,集群街2号楼作为试点项目,在全市首创“业主自筹+政府激励”的拆危建新模式,走出政府主导、引入开发商拆建之外的第三条路径。
多业主共有产权危房治理一向是“最硬的骨头”。拆除重建成本以数百万元计,如何破解“费用筹措难”?据悉,项目按照每平方米4600元进行筹资,全体业主总出资800多万元。该区还出台专门金融支持政策,对于不满足授信条件的群众,由区属国企承担过渡期资金需求及前期服务费用,待房屋建成后再转为银行贷款。
如今,崭新的集群街2号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一栋“年近半百”的危房,通过自拆自建,迎来了新生。
(四)
“百千万工程”,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对城乡老百姓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对生活在越秀洪桥三眼井社区的张婆婆来说,是长者饭堂就在家门口的幸福感。“可口又卫生,只要10块钱就可以吃上。”
对生活在黄埔迳下村的何伯而言,是未来乡村就在眼前的惊艳感。他将住进装配式智能农房新家,一声“我回来了”,屋内灯光、空气净化器等家电就能应声启动。
对刚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的“00后”张博爱来说,是帮助家乡数千农户将万亩红橙卖出国门的成就感。
“我的家乡湛江廉江市是中国红橙之乡。大学时有一次回乡,跟着果农李叔和批发商打交道,发现价格被越压越低,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他说,自己到广州求学,“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走上致富路。”
于是在大学期间,张博爱便创办了一家社会企业,不仅关注自己专业的土壤修复领域,还用新媒体思维解决红橙滞销难题。2023年,他报名参加了团市委与广州乡村人才学院联合发起的“乡村运营青年CEO培育·蜜蜂计划”。在这里,他第一次了解到“乡村运营”概念,也对直播电商、农文旅规划等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不仅要做农业企业的CEO,也要以一个‘乡村CEO’的思维全面考虑乡村、企业如何互动发展。”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考上大学、拓宽眼界后回到农村,是否就能成就农业创业的梦想?张博爱坦言,逐梦之路并非坦途。“这是一条需要有坚定意志、长期主义才能走好的路。我很幸运,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但他也坚信,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乡村环境更好,职业选择更多,发挥空间更大,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农村农业视作人生的舞台。
“百县富强、千镇振兴、万村共富、全域和美”将不再是蓝图,而是实景画。
策划:邱敏、张浩、秦晖、余靖
执行:汤新颖、何超
记者统筹:方晴
编辑统筹:王晨阳
设计:黄颂豪、徐锦昆、黄思勤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苏俊杰、王维宣、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