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江苏淮安的陈志(化名)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反映称,他的手机号不知道何时起被作为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关联电话,并公开在“水滴信用”上。受此影响,近一年多来他收到了很多骚扰电话和骚扰短信,生活受到极大干扰。
其实,陈志遭遇的麻烦并非新鲜事。前些年,网友张先生通过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求助称,他的手机号被录入40余家企业的年报中,天天被陌生电话骚扰。各种各样的来电人称他为“马总”“张总”“黄总”,所打听的事情从装饰材料、猪蹄批发到网络科技,五花八门,令人语塞。两位受害人虽然身处天南海北,公开手机号的平台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烦恼是一样的:手机号被公开地冒用,删除错误信息怎么那么难?
从法律层面来看,自然人的手机号码属于个人信息,依法受保护。冒用他人手机号的行为本质上属于侵权,冒用的企业理应承担法律责任。比如,停止冒用行为,更改错误信息。然而,且不说被冒用人能否与冒用人取得联系,即使取得联系,要求企业变更登记,还需经历复杂的法律程序,才能达成目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其间的维权成本如何能负担?
依据民法典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换言之,手机号被误关联,妨碍了使用,平台亦有义务删除错误信息。互联网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的责任人,其对网络内容建设的积极参与不可或缺。如何平衡好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对信息内容管理给予足够的投入,当是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应尽之责。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