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济,是当前首要的议题;企业,是湾区创新的主体。
企业强,则大湾区强;经济兴,则大湾区兴。基于企业,关注城市;基于经济,纵论湾区。
企业有兴替,一年一议题。2024年,大湾区企业的年度热点为“出海”。
1月6日起,南方城市智库将首次以“发布周”为形式,一天一主题,在南方+客户端陆续发布《出海——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成果,并于10日正式集纳出版主题特刊,敬请垂注。
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企业是决定区域发展活力的基本单元。截至2024年12月,珠三角9市和长三角27市孕育出超过4500万存续在册企业,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通过深入分析这两大区域的企业画像,能够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引擎的经济底色,更好地理解区域产业优势,为超4500万家企业携手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图为陆家嘴。 新华社发
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超过2000家企业。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综合发展维度
长三角“人均富”,珠三角“地均强”
长期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对话备受关注。
先看GDP总量,2023年,珠三角9市产出11.02万亿元GDP总量,长三角27市GDP总量为26.29万亿元。
再看人均指标,长三角人均GDP达13.58万元,珠三角人均GDP为12.22万元。在地均GDP指标上,珠三角每平方公里产出2.00亿元,是长三角的1.68倍。
再看企业数分布,珠三角存续在册企业数为1505.01万家,城市平均企业数为167.22万家;长三角企业总数为3025.04万家,城市平均企业数为112.04万家。(注:截至2024年6月,香港注册企业为144.09万家;截至2023年,澳门注册企业数约为8万家,因两地企业统计时间和口径差异,单个城市对比及相关统计暂不列入,下同)
把目光聚焦到城市,深圳、广州、东莞和佛山是珠三角四大企业集聚区。深圳拥有435.02万家企业。广州以373.10万家紧随其后,东莞和佛山各自超越175万家。惠州、江门、中山等城市的企业数达到五十万级。
长三角企业分布更均衡。上海、苏州、杭州和金华均拥有超两百万数量企业,上海以351.13万家企业领跑。南京、合肥、温州、宁波、无锡、南通、盐城、泰州等城市企业数突破百万量级。
企业数五十万级指标中,珠三角的惠州、江门和中山表现不俗。其中,惠州逼近百万家企业大关。台州、常州、绍兴、嘉兴等10个城市企业数达到五十万级,形成长三角城市的“腰部力量”。
珠三角低于五十万家企业的城市有珠海和肇庆,长三角城市宣城、马鞍山、池州、舟山、铜陵也同属此列。
●企业密度维度
2178家/平方公里,深圳企业密度领跑
企业密度,是区域经济的活力反映。
在地均企业数指标上,深圳堪称“王者”,以平均2177.76家/平方公里居华南之首,东莞为739.46家/平方公里、广州501.74家/平方公里、中山395.40家/平方公里,位居珠三角城市前列。长三角城市中,上海以554.79家企业/平方公里领跑,苏州为331.73家/平方公里、无锡294.47家/平方公里、南京285.73家/平方公里,位长三角城市前列。
珠三角城市企业密度更高,得益于紧凑城市布局以及高密度的产业集群。
每千人企业数是创业活力的晴雨表。珠三角平均每座城市每千人企业数为177.16家,高于长三角166.64家,其中,深圳高达每千人244.53家,展现出其强劲的经济活力。长三角城市中,金华每千人企业数达280.15家出圈。
但金华和深圳两地的企业类型有所区别,深圳聚集不少大中型企业,金华更多以小微企业为主。
紧凑的城市结构、灵活的产业布局,让珠三角每一寸土地都“生金造银”。长三角展现出的“大而广”魅力,区域内城市形成强有力的协同网络,通过上海、苏州、杭州等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民企活力维度
沪深穗杭民企超百万,“后浪”上岸广州强
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两大民营企业重镇。
先看总量,作为大湾区的主阵地,珠三角有739.13万家民营企业,平均每座城市82.13万家。长三角有1175.04万家民营企业,平均每座城市43.52万家。
再看城市,广州和深圳民营企业数均突破230万家,其中深圳为255万家、广州为230.94万家;东莞为81.12万家、佛山为64.40万家,位居前列。长三角城市中,上海和杭州分别拥有283.78万家和101.80万家民营企业,苏州以95.26万家民营企业位列长三角第三。
大江后浪推前浪,哪边“后浪”更强?近十年成立的民企占民企总数指标中,广州以88.94%领跑,合肥、金华、芜湖、东莞、惠州、安庆占比指标分别为88.31%、87.34%、87.03%、86.45%、85.98%、85.23%紧随其后,位居前列。
反观像苏州、南通、无锡,甚至上海等GDP万亿城市,在这一指标低于80%,揭示出这些城市老牌民企或已形成较稳固竞争优势。
●制造实力维度
长珠6城第二产业GDP占比超五成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两大高地,珠三角和长三角制造实力有目共睹。
其中,珠三角制造业企业数为169.3万家,平均每座城市18.88万家。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数为372.4万家,平均每座城市13.79万家制造业企业。珠三角制造业企业“浓度”更高。
在具体城市层面,珠三角城市中,东莞有41.84万家制造业企业。深圳、广州和佛山分别以32.85万家、26.51万家和23.35万家位居前列。苏州有41.51万家制造业企业,居长三角拥有制造业企业数榜首。南通、宁波、温州和金华各自超过30万家。
制造业是第二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以2023年的第二产业GDP占比来看,珠三角城市中,佛山、东莞、惠州和中山的第二产业GDP占比超过50%,分别为56.60%、56.64%、54.44%和51.05%。长三角城市中,苏州和嘉兴第二产业占GDP比值也超过50%,分别为52.39%和53.48%,凸显了制造业在这些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科创能力维度
广深佛莞沪苏杭合高企数超万家
作为全国科创重要高地,珠三角和长三角凭借创新驱动力展现出各自的优势。
长三角27市拥有14.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座城市5232家。珠三角9市有超7.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座城市约8733家。
从城市看,深圳拥有2.5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接近三分之一。广州以1.51万家,东莞和佛山分别以1.14万家和1.11万家紧随其后。上海以2.5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领跑长三角,苏州、杭州、合肥分别以1.71万家、1.65万家、1.01万家成为区域创新核心。
发明专利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珠三角9座城市有30.14万家拥有发明专利企业,平均每个城市约3.35万家。深圳、广州、东莞分别以11.58万家、6.15万家、4.15万家拥有发明专利企业领先。长三角27座城市有53.64万家拥有发明专利企业,平均每座城市1.99万家。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和杭州分别以9.21万家、6.64万家和4.93万家拥有发明专利企业数领先。苏州和杭州得益于在高端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方面的突出表现。
●头部企业维度
长三角底蕴深厚,珠三角新锐强势
头部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定海神针。2024年,如不统计港澳两地,珠三角9市有17家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分布在通信、互联网、智能家电等领域。深圳凭借华为(103位)、腾讯(141位)、比亚迪(143位)等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华南世界500强第一城。广州也凭借南方电网(78位)、广汽集团(181位)等企业,展现出一线城市头部企业实力。
长三角有28家企业,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长三角的世界500强企业分布,上海和杭州是绝对主力。上海的宝武钢铁(44位)和上汽集团(93位)均位居全球百强企业,彰显出长三角城市在制造业领域深厚底蕴。总部在杭州的阿里巴巴(70位),显示出长三角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在中国500强企业方面,珠三角有52家企业,长三角则有128家企业。具体到城市,深圳以27家领跑,广州以17家位居第二。长三角的上海以33家领先,杭州和苏州分别以25家和7家位列其后。
从排名来看,长三角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上占优,珠三角则凭借企业的高排名脱颖而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领域。
●企业成长维度
深圳新设企业多,金华“小微”抢眼
企业的成长性,是衡量区域经济活力的关键指标。
在大型企业方面,珠三角有16.77万家大型企业,平均每座城市有约1.86万家,深圳以7.35万家领先。长三角有35.04万家,平均每座城市1.30万家,上海以8.47万家领跑。上海是大型企业最钟爱的城市。
在中型企业方面,珠三角有61.90万家中型企业,长三角有130.99万家企业。具体到城市,广州和深圳各自超过10万家,分别为16.96万家和26.37万家。上海、南京、合肥的中型企业位居前列,分别达到31.09万家、10.41万家、14.16万家,显示省会城市在中型企业培育方面的影响力。
在小型企业方面,珠三角有261.59万家企业,平均每座城市29.07万家企业。长三角有403.19万家企业,平均每座城市14.93万家企业。具体到城市,深圳、广州和东莞均超过珠三角城市平均数,拥有30万家以上小型企业。上海、苏州、杭州、南京、金华、合肥、宁波超过长三角城市平均数,拥有15万家以上小型企业。
在微型企业方面,珠三角微型企业数为1115.48万家,平均每座城市约123.94万家,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东莞4座城市的微型企业数超过百万。长三角微型企业数为2344.67万家,平均每座城市约86.84万家。微型企业数超百万数量级的有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南通、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合肥10座城市。
上海、广州、深圳在大型企业上的领先,展现出一线城市对头部企业的培育和吸引能力。
上海、深圳、广州在大型企业上的领先,展现出一线城市对头部企业的培育和吸引能力。南京、合肥等城市在中型企业数表现突出,显示省会城市在中型企业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温州、金华、东莞、佛山等城市在小型和微型企业上的领先,显示出城市群中心周边城市强大的经济活力。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两大城市群超4500万企业各展其长挑大梁,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备注:本文所指的珠三角,指的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和肇庆共9座城市。长三角含上海以及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共27座城市。企业数据来源天眼查,数据采集截至2024年12月中旬。本文中所列的世界500强企业来源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国500强企业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GDP、常住人口取2023年数据,城市面积数据来源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统计局官方网站。资本市场认可维度内容,详见1月10日特刊04-05上市公司观察)
策划:林焕辉 何山
内容统筹:何山 叶洁纯 黎詠芝 周欢
融媒统筹:黎詠芝 罗莎
撰文:朱紫强
制图:张雅 招凤仪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城市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