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提出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提高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当前这个节点,广州推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什么特殊意义?它如何呼应国家的期待、时代的需求、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借鉴他山之石,广州产业如何“锻长板、补短板、铸新板”?以广州市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契机,记者对话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刚,分享思考和洞见。
提高产业政策敏感度、前瞻性
合理谋划产业空间、战略布局
访谈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
建言一
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优势产业
郑永年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世界正经历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产业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2024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中,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先后由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摘得。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彰显了人工智能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突出贡献,也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所拥有的重塑世界的巨大潜能——即人工智能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在郑永年看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以“人工智能+”赋能广州具有优势的产业,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言二
借助科学手段预见未来产业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搭配现代化的产业政策。郑永年建议,广州应认真思考如何提高产业政策的敏感度和前瞻性。
他分享了新加坡、日本等国的经验,指出提高产业政策敏感度和前瞻性的关键,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技术预见。
例如,20年前,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从零起步,很快构建起高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经验值得借鉴。“2000年前后,新加坡花了几年时间系统研究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几份顶级学术期刊,掌握了国际生物医学界的最新研究方向,因此准确了解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前沿成果,也借此掌握了各个细分领域的全球顶级研究团队。新加坡政府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引进,在新加坡孵化成果,同时配套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
又例如日本。自1971年以来,日本每5年开展一次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技术预见调查活动,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预见。“他们会通过文献研究、数据库检索、网页爬虫等地平线方法,形成一个粗糙的技术预见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询相关领域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意见和填写调查问卷。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预见,来寻找产业发展的赛道。”郑永年说。
建言三
大力支持民企发展民营经济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是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广州开发区考察时,对中小企业的殷殷嘱托。
“这句话指出了广州的活力之所在。”郑永年表示。郑永年建议,广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考虑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并不要求有特殊的待遇,而是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尤其是来自政府的资源可获得性。我们的产业政策需要释放出更多的空间给民企,尤其是在竞争性领域。”
较之全国其他城市,广州的国企与民企既均衡也相融。郑永年透过广州等城市注意到,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那里的就业就比较充分,那里的市场发育程度就比较成熟,那里的经济就充满生机活力。
“今天的中国,民营企业在宏观政策层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地方政府也应该将这种宏观政策的重视转化为微观政策。”他强调。
建言四
开辟“新赛道”避免“一哄而上”
郑永年强调,谋定产业赛道,要避免一哄而上、一窝蜂式的发展模式,更需要寻找通过政策松绑即可发展的新赛道。例如,广州发展私人游艇产业大有可为。
“从国际经验看,在发达的海滨城市,中产以上家庭拥有私家游艇并非罕见。以地中海之滨的希腊为例,这个人口略超千万的欧洲国家,虽然人口总数不及广州常住人口五分之三,但其拥有的私家游艇数量超过10万艘。”郑永年表示,发展私人游艇产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广州优美的珠江岸线资源,发展广州的临港经济,提升广州的城市生活品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广州。
更重要的是,游艇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培育海洋思维提供产业基础。“这个消费需求一直存在,只要释放出产业发展急需的政策空间,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就有可能刺激产业的发展。”郑永年说。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
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脊梁
访谈专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刚
谈产业体系
政策一以贯之体现稳定预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陈刚表示,广州推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当其时,是一以贯之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的体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内容。根据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省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7个未来产业集群为主轴,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系统性地保障‘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宏伟目标的实现,广州需要找到能够坚持下去的‘主赛道’。”陈刚表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了持续稳定的鲜明信号,给予经营主体长期发展的信心。
产业规划上的一脉相承正是例证。2022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根据已有产业基础,补短板锻长板,构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出到2025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的目标。
再看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21”包括了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其中6个新兴支柱产业,5个战略先导产业,4个特色优势产业,是对以往产业规划的继承和发展。
持续稳定的信号还体现在推动新旧动能的平稳持续转换。当前乘用车市场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但是市场对传统燃油车市场依然有需求。21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中第一个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两者并驾齐驱。对此,陈刚解读:“智能网联产业能够为燃油车注入创新活力,焕新使用体验,产业规划并非旨在舍弃燃油汽车,让未来所有汽车都成为新能源汽车,而是对存量优化提质,对增量扩大规模。”
谈城市功能
立足城市禀赋“两业”融合发展
“一个城市的功能是脱胎于产业发展的,两者互为因果、一体两面,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对城市现有功能的深化和凸显。”陈刚表示。从短期看,体系将带来政策、资本、科研等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将加快广州的集聚功能,推动项目、创新、人才、资源、生态、服务等要素加速广州集聚。
“广州是一片能够诞生新业态新模式的‘沃土’。”陈刚表示,广州是少有的把服务业体现在产业体系主题中的城市,在体系设计中强调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陈刚表示,广州工业基础雄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正具备“两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梳理历史脉络我们就能得到答案,广州制造业的发展为服务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也为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能,两者相辅相成。
制造业基础方面,广州的产业链条完备,在我国拥有的41个产业大类中,广州拥有其中的35个,这些产业串珠成链,形成了亮点闪耀的“产业带”。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完整,也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从科研创新方面看,广州拥有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数量众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创新版图位势持续跃升,科技创新综合水平逐步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广州的市场规模体量很大,消费前景广阔,消费型产业的效能强劲,这就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谈政策落实
避免“内卷化”竞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了广州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广州又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挥这张产业“蓝图”的作用?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陈刚认为,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目前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应当立足目前全市各区已经有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合理分配。”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内卷式”竞争成为影响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因素。
其次,陈刚认为,应当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协同发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最好能成立专门的产业研究智库,理清政府政策的边界,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最后,陈刚认为,该产业体系是“开放的、动态的”,要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新动态,结合广州的发展实际迭代更新。他提出,广州应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依据现实需求对产业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落地生根、发挥实效。“不过也要注意的是,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延续性,过程中的调整不应该改变产业布局的主方向,这样才能构建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效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发展风险,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侯翔宇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