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微小处见民生,在精细处见治理。各项民生保障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广州日报推出“小处见民生”系列报道,挖掘报道岁末年初各项民生保障工作、民生微实事的推进情况。
社区金点子“众筹+配资”
海珠区江南中街江宝社区党工委在全街范围建立“善治先锋”居民团体,配套以“善治微光”微创投平台支持街坊众筹一起参与社区治理。
在本文提及的项目中,“善治微光”微创投平台配资总预算的30%。最终,该项目获得项目资助管道、水泥等材料费2076元整,而街坊们众筹了4844元,成功更换老旧水管。
街坊验收新水管
江南中街,是广州最早的商品房区域。自20世纪80年代始建江南新村起,江南中成为几代广州人对烟火气和乡愁的记忆,也是海珠区最繁华的中心区之一。极具年代感的大院居民楼,紧凑的街区布局和斑驳的围墙营造了游客喜爱的“氛围感”,但也给辖内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自己居住的楼宇老旧,基建损耗,修补需求大;物管薄弱围院多,缺乏组织,改造缺人缺资金……”很多居民心里一直想:江南中“火了”,我们的生活怎样好起来?而最近,这里的街坊通过邻里“众筹”的方式,在街道配套的创投孵化平台支持下找到共同治理社区“老年病”的方法。
街坊众筹换60年旧水管
“我们的楼可能都有六十多年楼龄了,但水管还是第一次换!”2024年10月中旬,海珠区江南中街江宝社区的深巷里,一栋住着四十多户老街坊的四层筒子楼突然热闹了起来。这个建于20世纪60年代,毛病丛生却没人管的筒子楼,又一次靠着街坊长达一年时间的众筹,动了一次“小手术”——更换数十年没换过、早已生锈邋遢的主水管。当天,看着从主水管流出的水无异色,街坊纷纷叫好。而街坊代表陈振炎亦在多方见证下,签下了楼栋一楼主水管改造工程验收单。
也就是那一天,困扰当地住户至少一年多时间的水管失修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我们原来是单位宿舍,后来单位对房屋的管理撤了出来,虽然还会象征性收一些物业费,但费用不多,都花在了日常小修小补上,比如更换楼梯灯泡、请清洁工定期打扫公共区域等,但老房子的公共问题,其实远远不止这些。”陈振炎告诉记者,“水管更换是我在2023年发起动议的,当时水管年久失修,而且大面积锈蚀、水压极低,所以我发动大家一起筹钱更换水管,一起随喜乐捐。”
然而,一群老街坊要筹出整笔经费并不容易。
街坊验收新水管
创投平台成功配资三成
彼时,江南中街党工委在全街范围建立“善治先锋”居民团体,配套以“善治微光”微创投平台支持街坊众筹一起参与社区治理。其中,“善治先锋”是江南中街党工委指导所辖社区建立的楼宇共治团队,为具有公共意识的街坊提供了参与社区公共议题的平台渠道。这些“善治先锋”可以在老旧楼宇公共设施破损,急需维修时挺身而出,牵头联系全楼住户,解决楼宇的问题。
而“善治微光”微创投平台则运用党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拎出一笔公共资金“配资”,对居民率先提出的自发可行的社区建设方案按比例资助,先到先得,鼓励大家自下而上动起来,同时减少筹款压力。上述筒子楼的水管改造计划通过了“党建引领,善治微光”专项计划的评审,获得了总预算30%的资助,同时引入社工协助动议者管理和推进。最终,该项目获得项目资助管道、水泥等材料费2076元整,而街坊们众筹了4844元,半年的努力后,他们终于成功更换水管。
而在这一次“众筹+配资”的新模式探索后,有街坊也表示了新期待——“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探索‘政府配资,居民自掏腰包自拆自建’的新模式,对这栋筒子楼拆旧建新”。一街坊表示:“我们看到花都也有居民在政府资助下自拆自建同等高新楼,我们可以吗?”
张贴在一楼的众筹告示
共治需要三个“臭皮匠”
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治理服务主任林琳告诉记者,“江南中是广州最早的商品房区域,很多房子有三四十年历史,很多时候,问题是相通的,这些老房子物业管理缺失、无维修基金、产权复杂、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水管老化、墙皮剥落、天台渗水是常见的问题。”
而江南中街“善治微光”项目除了对居民率先提出的自发可行的社区建设方案按比例资助,同时,充分调动了党建办、纪工委、财务、公服办、城管科、执法一队、执法二队、综治办进行赋能和配合,调配律师资源,在大家卡在谁该出钱的问题时进行科普,澄清各方的权责,法理上达成共识,此外,也购买了启创社工的专业服务,协助推动共治过程中的卡点解决,帮助社区探索出街坊参与社区议题的有效方式。
一位社工说,在一个善治先锋”队伍里,“一个最好是有工程相关经验,一个通常是受到邻里信任的老街坊,还有一个有财会经验”,这时,大家一起把复杂事情简单化、步骤化,大家才会觉得共治是可能的。目前,江南中街已经有40多支善治先锋队伍自筹治理社区公共问题,江南中街“善治微光”微创投计划启动以来,撬动居民集资581784元,街道补贴225272元,惠及36栋楼,共2055户家庭。
上述社工表示:“希望这一模式接下来可以在社会多方推动下,完善经验模式,拓宽筹资渠道,并形成有效机制,进而在更多老旧社区复制推广,惠及更多老旧社区街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杨欣 实习生:于春燕 通讯员:穗社宣